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卷:内忧外患 第622章 李邦华致仕
    崇祯二十年十月,李邦华回京复命。

    看到李邦华的时候崇祯以为自己眼花了。

    这还是大明兵部尚书,内阁首辅吗?

    离京前,李邦华虽不是红光满面,却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现在呢?

    崇祯感觉眼前的这个老头随时都会挂掉。

    李邦华身形枯槁,头发惨白且稀疏,除了眼角里还带一丝光,整个人与死人无异。

    “李阁老”崇祯快步向前抓住李邦华的双手,眼角含着泪说道:“岁月竟如此无情,短短两年没见,阁老竟已如此消瘦。”

    李邦华干涸的眼睛骤然湿润起来,他激动地就要施礼,“臣”

    崇祯一把搀住李邦华:“李阁老什么都不要说了,朕全知道。”

    李邦华激动的泪水从眼角滑落,掉在了大殿的金砖上。

    王承恩急忙拿来凳子,并帮着李邦华落座。

    “臣,眼睛看不清了”李邦华悲伤的说道。

    “朕知道,朕都知道。”崇祯没什么经验,只能用这种话安慰李邦华。

    “哎,”李邦华叹了口气,坐在凳子上沉默良久。

    不知过了多久,李邦华抬起头悠悠说道:“陛下,臣此番南下发现了很多问题。”

    “阁老请讲。”

    “一,士绅拖欠赋税;二,藩王霸占民田;三,军户废弛,军田被侵占,四,”

    李邦华坐在凳子上说了很久。

    其实这些问题李邦华在公文里都说过,现在又重复了一遍。

    崇祯也不嫌烦,坐在旁边认真听,安静地像个学生。

    二人一直从早晨聊到中午才停下来。

    吃完午饭后,二人继续聊。

    聊至傍晚李邦华才不舍得站起身:“陛下,臣想说的都说了,能做的也都做了。只是臣年事已高,无法处理朝政,请求告老还乡。”

    崇祯叹了口气:“按理说朕应该挽留,可阁老的情况朕全都看在眼里,继续强留反而会害了阁老。”

    “臣惭愧”李邦华脸上露出不甘心地表情。

    他还有很多想干的事没干,可惜身体率先扛不住了。

    无奈只能辞官回乡。

    “阁老不必惭愧,你以七旬之身为朕和朝廷做了这么多事,已经是鞠躬尽瘁了。”

    “谢陛下。”

    “明日早朝,阁老再当一天差吧!”

    “臣遵旨。”李邦华施礼后激动地离开。

    次日早朝。

    皇极殿内的官员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殿门外。

    一个枯槁老叟在太监的搀扶下慢慢走进殿内。

    这个太监不是别人,而是崇祯的御用太监,司礼监秉笔王承恩。

    李邦华回京不是秘密,但王承恩将他搀扶进来绝对是惊天大闻。

    在所有官员的注视下,王承恩将李邦华搀扶进皇极殿。

    站定位置后,群臣叩首。

    礼毕后,众人噤声。

    崇祯站在台阶上扫视群臣。

    与崇祯十七年三月的时候相比,六部尚书已经没坏种了。

    侍郎里虽然有坏人,但他们隐藏的很好,始终没有暴露本性。

    就算暴露了,崇祯没有把他们揪出来的打算。

    朝堂上不能只出现一种声音。

    错和对相辅相成。

    有错,才能有对。

    扫视一圈后目光落到内阁首辅李邦华身上。

    他要尽可能地多看两眼,因为李邦华马上就要致仕了。

    李邦华身穿大红朝服,头戴乌纱帽,缓缓向前半步躬身施礼:“陛下臣已是七旬之身,目不能视耳不能听,无力继续担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

    “请求辞官归乡,望陛下恩准。”

    朝堂上响起一片议论声。

    议论过后,崇祯表态要挽留。

    李邦华推辞,崇祯再挽留。

    李邦华再次推辞。

    再一再二不再三,做完这个面子工程后,崇祯叹了口气:“既然身体确实无法继续胜任,朕就准了阁老的请求。”

    “谢陛下隆恩。”李邦华再次施礼。

    崇祯接着问道:“李阁老离任后内阁首辅之位会空出来,阁老可有推荐之人?”

    “臣举荐范景文担任内阁首辅。”

    “那就依阁老之言!”崇祯点头。

    “即日起李邦华卸任兵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之职位,首辅之位由范景文接替。为表李邦华之功绩,朕决定加封李邦华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荫其孙为中书舍人,并赐金万两。”

    光禄大夫和太子太保都是名誉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不用上班,还能领朝廷俸禄。

    荫其孙为中书舍人的意思是,直接给李邦华的孙子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以表彰李邦华的功绩。

    这种行为又称“荫子”,是一种政治特权,也是明代选官的一种方式。

    旨意下达后朝堂震惊。

    崇祯不但给足了李邦华荣誉和面子,还从物质上给予赏赐。

    可见李邦华在崇祯心目中的重要性。

    李邦华高兴地老泪纵横。

    李邦华离任后,范景文出任内阁首辅。

    问题紧随而至。

    范景文此前不但担着工部尚书,还兼着礼部尚书。

    现在又当上了内阁首辅,公务太繁忙。

    为了减轻他的压力,崇祯将南京礼部尚书黄锦调到北京,接替范景文礼部尚书一职。

    兵部左侍郎王家彦升为兵部尚书,并进入内阁。

    整个京师朝堂权力悄然之间发生了变更。

    李邦华辞官归乡的第二天。

    李邦华占据了崇祯十七年邸报的头版头条。

    上面记录了李邦华所有的功绩和成就,犯的错一点也不提。

    崇祯用这种方式告诉官员们,只要踏踏实实好好干,名誉和金钱都会有。

    大明朝堂权力更迭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

    官员们心里开始浮躁,无心政务。

    尤其是此前站队李邦华的官员,现在李邦华已经离任,他们必须寻找新的靠山。

    六部尚书,内阁阁臣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崇祯没有反对,而是对此持默许态度。

    自保是人的本能,强行阻拦反而会适得其反。

    年关前。

    锦衣卫将本年最后一批香皂送到各地商人手中。

    货物中除了香皂,还有一台织布机。

    清点完香皂数量后,南直隶商人董巨指着织布机问道:“张大人,这织布机好像和我见过的不一样。”

    锦衣卫千户张同敞淡淡笑道:“确实不一样,这种织布机织只需一人操作即可,而且织的布又宽又快。”

    “哦?”董巨来了兴趣,“张大人能否派人演示一番?”

    “是啊张大人,能演示一遍吗?”其他商人纷纷说道。

    “当然可以,不过现在不行,因为缺少一个关键零件。三天后你们还来这,届时我会让人演示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