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卷:默认 第262章 思想碰撞
    李承乾看着陈浮生那副沾沾自喜的模样,心中不禁泛起暖意。

    在他的眼中,少年虽偶尔会因年少而略显浮躁冲动,可那浑身散发的蓬勃朝气与积极向上的劲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让人为之欣喜。

    也让李承乾愈发坚信,这大唐的未来朝堂之上,需要更多这般鲜活的力量来注入活力。

    “浮生开了一个头,诸公想到了什么吗?”

    李承乾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他目光充满期待地缓缓扫过每一位大臣的面庞。

    齐先生在一旁一言不发。

    马周本就心思缜密,善于洞察圣意,此刻听了陈浮生之言,豁然开朗。

    立刻明白了陛下心底那未言之忧。

    他声音沉稳地说道:“陛下,世家才遭大力剿除,如今这天下虽说初现平定之象,但实则尚在风雨飘摇之中。”

    “此刻若仓促开启科举,以当下之国情民情推断,能有能力在科举榜单之上崭露头角者,恐多为那些世家子弟。”

    “缘何如此?”

    “只因寻常百姓终年为了那一口果腹之食而奔波劳碌,田间耕耘,哪有闲暇时光与精力去识字断文,更勿论去精研经史子集,培养那应对科举的应试之能。”

    “如此一来,陛下与诸公此前为铲除世家势力所历经的无数艰辛恐都将如那镜花水月。

    “转瞬即逝,付诸东流,一切努力皆成泡影。”

    众人听闻马周这一番剖析,顿时如梦初醒,这才意识到此前自己从未深入思考过的这一关键要害之处。

    李承乾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马周,你回去的时候也去拿两块咸肉。”

    “谢陛下!”

    马周气宇轩昂地拱手谢恩。

    他沉稳内敛,不骄不躁。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

    “朕自贞观十五年继承这大唐的万里江山,便知肩头责任之重。

    “贞观十五年,我大唐的虎狼之师降伏薛延陀,令其俯首称臣。”

    “又挥师西进,踏平吐蕃。”

    “两路开战,两路连捷。”

    “直至乾武一年,朕一举剿灭那妄图操控朝政的世家门阀。”

    “朕之所为,所求者究竟为何?”

    “朕之心愿,不过是期望我大唐的万千子民,能够挣脱重重压迫与剥削,在这朗朗乾坤之下,寻得一条生机之路,过上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我大唐百姓,历经战火纷飞、灾荒连年的磨难,仅仅是谋求每日的温饱,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便已是困难重重。”

    “读书识字、求取功名,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太过遥远的奢望。”

    “若此刻贸然开启科举,无疑是为那些世家子弟大开方便之门,给予他们重新踏入朝堂,掌控大权的绝佳契机。”

    “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故态复萌,如之前那般相互勾结,抱成一团,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强大势力。”

    “如此,朕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故而,科举之事,暂且缓行,当务之急,是先让百姓们填饱肚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乃治国安邦之根基所在。”

    “浮生啊。”

    李承乾轻声呼唤了一句,目光投向陈浮生。

    陈浮生躬身行礼:“陛下!微臣在!”

    “科举虽然不急,但是科举的内容改一改,改成我们咸阳的科学,你到时候回咸阳一趟,让学院里先试着出一些卷子。”

    “是!陛下!”陈浮生领命。

    听到陛下要改科举内容,那一个个脸上是真的有些慌了,只有齐先生依旧老神在在。

    李承乾看看了诸位内阁大臣。

    “朕知道你们心中有疑惑,到时候更改科举内容免不了争论一番,但现在朕还没决定开科举,到时再争论吧。”

    “是!陛下!”

    房玄龄带头回应。

    “今日召集诸位爱卿前来,除了国事外,朕还有一些想法。”

    李承乾微微顿了顿,目光变得深凝重了起来。

    “诸位觉得儒学于我大唐有何益处?”

    言罢,李承乾目光扫视着群臣,等待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一场关乎大唐文化走向与未来根基的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

    房玄龄微微低头思索片刻,率先站起身来,神色恭敬。

    “陛下,儒学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其蕴含之礼义仁智信等诸多理念,无声无息却又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使人心向善,民风淳朴。”

    “于大唐之风化,颇有润色之功。”

    “能令我大唐子民明辨是非,知礼守节,尊崇秩序,此乃儒学于大唐社会风气之显著益处,不可或缺。”

    王珪亦点头称是,补充道:“陛下,儒学之思想,可有力地规范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纲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朝堂之上方能秩序井然,政令畅通。”

    “为君者得以圣明治国,为臣者能够尽忠职守,此乃儒学对大唐根基稳固之不可或缺的助力,是为维系我大唐社稷安稳之关键所在。”

    李承乾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语调沉稳。

    “诸爱卿所言,虽有其一定道理。”

    他站起身来踱步数步。

    “但朕观儒学,虽有教化之功,但亦不乏陈腐之弊。”

    “其过于强调等级差别,仿若一道无形之枷锁,或会束缚百姓之创新思维,使其难以挣脱思想之牢笼,勇于探索未知。”

    “且诸多繁文缛节,无益于实务之推动,国家之发展,助力颇为有限。”

    “朕以为,当取儒学之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我大唐当下之发展形势紧密融合,化为推动大唐兴盛之强劲动力,而非成为阻碍前行之桎梏,”

    “犹如治水之疏导,去其淤塞,方能畅流。”

    陈浮生闻听陛下之言,眼睛一亮,赶忙接口道:“陛下圣明,如儒学之学而优则仕一论,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士子奋发进取,可亦有其局限性。”

    “此观念深入人心,可令诸多才华横溢之士,目光仅聚焦于仕途官场,而忽视百工,农商等诸业之发展。”

    “若能加以改良,破除这一思想禁锢,或可使大唐人才如繁星璀璨,各展其能,不独仕宦一途,于各行各业皆能涌现出出类拔萃之辈,共同铸就大唐之辉煌。”

    “犹如繁花盛绽于满园,各有其美。”

    李承乾面带赞许之色,看着陈浮生,目光中满是期许:“浮生所言甚是。”

    他昂首挺胸,目光远视。

    “朕欲将儒学与我大唐当下之发展相融合,令其为大唐兴盛之助力,而非桎梏。”

    “且朕欲广纳百家之言,不独儒学。”

    “墨学之工巧技艺,可助我大唐兴百工,强制造。”

    “法学之律法严明,能使我大唐社会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诸般学说,皆可斟酌吸纳,去粗取精,融会贯通,使我大唐文化思想多元并蓄。”

    “诸卿意下如何?”

    一众老臣听完纷纷陷入沉思,或低头皱眉,苦苦思索。

    或抚须凝思,权衡利弊。

    皆在心中细细思索这一理念对大唐未来走向的深远影响。

    两仪殿内,寂静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