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五十四 天下无贼
    对于杨彪的质问,袁树当然也考虑过这一点。

    所以,他着重强调制度性建设。

    这也是左传的态度。

    左传认为,要进行制度性建设,确立制度,贯彻上下,如此君主再怎么想要为所欲为,就要面临打破社会契约而带来的反噬。

    一般君主不敢这么做。

    “按周礼,有小司寇一职专门负责外朝政务,当国君准备立储的时候,小司寇会询问除了君主之外的另外三个群体,即三公及州长百姓、群臣、群吏,上至朝廷官府,下至民间,都有知情权。

    悠悠之口非一人所能阻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故事犹在眼前,君主若强行立爱而不得承认、拥护,所爱安得为君?昔日高祖欲废长立幼,为群臣所劝阻,亦无可奈何,如是而已。”

    杨彪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想到好的辩驳方向,便换了一个进攻角度。

    “若当真如袁君所说,德行一致就用占卜来决定嗣君,那么隐公、桓公的祸患犹在眼前,袁君就不关注了吗?如此作为,怎可为礼?这实在太荒谬了。”

    其实袁树自己也觉得占卜是不靠谱的。

    但是一来,这个事情确实发生过,二来,现在这个社会上谶纬、占卜之风盛行,杨彪所持有的对占卜不信任的说法,在现在甚至能算是政治不正确。

    结果他就这样说出来了。

    袁树于是摇了摇头。

    “这一切都有先决条件,只有当万般无奈之时,才会使用占卜,没有嫡长,庶子德行能力都差不多,身份地位均等,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占卜选择一人,如此选中之人,便是气运之所在,天意认可,可以为君矣。”

    说白了,真到了要占卜的时候,所有条件都满足了,那就是凭运气看脸黑脸白的时候。

    类似于现在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就看运气。

    比起占卜,运气本身才是最大的玄学,却又时时刻刻存在于人的周边,时不时就彰显其威力。

    现代人认为是运气,古代人就认为这是天意,所谓占卜,所谓运气,就是在看天意,天意如此,又能如何?

    你再牛逼,还能反对天意?

    果然,袁树这么一问,就把杨彪问住了。

    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逻辑漏洞,还发现了自己的政治不正确,顿时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寒冬腊月的,额头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要是反驳袁树,不就等于反驳天意吗?

    天意如何反驳?

    那可是天!

    眼见杨彪无言以对,马融直接宣布了这场辩论的结果——袁树获胜。

    不算方才的共同选题,第二轮辩经,袁树又获得了胜利。

    这下,便是两连胜。

    三世三公汝南袁氏嫡子对两世三公弘农杨氏嫡子的两连胜,袁树辩经狂魔的特殊技再次显露威力,把杨彪怼的无言以对、连连溃败。

    这下杨彪要是输了,哪里还有脸面回去见自己的族人和家人呢?

    他老爹杨赐会如何看待他?

    族人会如何看待他?

    杨彪不能接受失败的后果,于是再次发起挑战。

    袁树当然应战。

    于是两人接着就【结婚时先祖后配之礼】、【五侯九伯之制】、【周有无放臣之法】、【妾子可否为妾母服丧】、【摄政与摄位之义】等九个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驳。

    这场大辩论从上午一直辩论到夕阳西下,袁树和杨彪的辩论过程非常精彩,针尖对麦芒、土匪遇流氓,两人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

    以至于袁树多喝了两杯蜜水,杨彪也把他的那份蜜水喝的一干二净。

    然后杨彪却始终没有能够战胜袁树一次。

    最后,十一个议题之中,袁树战胜五次,杨彪战胜一次,剩下五次皆为平局,于是综合判断,袁树取得最后的胜利。

    夕阳西下之时,马融当众宣布,本次辩论,袁树更胜一筹。

    当然,为了顾及杨彪的面子,马融也没有把话说死。

    “杨生学问精深,颇有见地,往后继续精进学问,定可为国之栋梁。”

    对于马融的好意,杨彪只能勉强挤出一脸笑容。

    “马公谬赞,彪……惭愧!”

    本想博取一阵名声,结果面对袁树的犀利进攻,他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除却五次平局,六次大战之中,袁树胜利五次,他只是勉强胜利一次——而那一次胜利,杨彪也看得出来,袁树未尽全力,只是为了保存他的面子,所以才认输。

    袁树的学问、辩论能力已经超过了他。

    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天才的。

    对于出身门第、才华都胜过他的袁树,杨彪只能承认这场失败,不敢有任何怨言,以免落得个“以大欺小”“输不起”的坏名声。

    对于杨彪果断认输这个事情,袁树倒也觉得杨彪很干脆,毕竟这家伙也是出身不凡,要是双方闹得不愉快,进一步导致杨氏家族对袁氏家族有什么行动,也会让袁氏家族很难受。

    朝堂之上,袁氏家族虽然权势很大,但是杨氏家族的名望很高,在士人当中很有声望,比袁氏家族的名声好得多。

    能不得罪,还是别得罪。

    袁树知道自己的身份确实很牛逼,但是人生在世,哪能真的无所顾忌呢?

    于是他虽然狂胜杨彪,却还是故意输了一阵,让杨彪好歹有点挽尊的可能。

    他觉得杨彪应该是明白的,当天晚上杨彪亲自上门拜访之后,他也确认了,杨彪的确是个聪明人。

    “袁君学问精深,辩才无双,杨某不及之,若不是袁君有意回护,杨某可能就真的颜面无存了……”

    “杨君何须如此?袁某还觉得有些对不住,辩论过于激动,差点伤了互相之间的和气。”

    “呵呵呵呵呵……袁君何须自谦?”

    杨彪只是苦笑。

    没人比他更清楚袁树到底有多能说。

    他带了一些礼物上门拜访,目的就是向袁树表达谢意,感谢袁树没让他颜面尽失,给他保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袁树则让春莲和秋桐做了一桌好菜,与杨彪相对而食,与他话起了家常。

    “杨君早已加冠,家中应该也有门路,为何不进入仕途呢?”

    杨彪喝了一杯酒,摇了摇头。

    “也不是没想过,主要是家中长辈认为杨氏子弟应该养望,而不是追求一时的功名利禄,就算要入仕,也要等待天子公车征召,余者皆不做考虑。”

    “杨氏还是有想法的。”

    袁树笑道:“不像我袁氏,子弟加冠,便迫不及待入朝为官,生怕迟了晚了就耽误事,把功名利禄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袁树说出这样的话,杨彪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袁树之前就曾公开表示过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所以才会专精于学术,并且提出致良知之学,创立一心会。

    “袁氏的行动……外人不便评价,不过袁君小小年纪,却有如此长远之见,实在是不容易,杨某今日方知何为神童啊……”

    “外界虚名罢了。”

    袁树摆了摆手,笑道:“神也好,庸也罢,袁某无非是想让天下更加安稳一些,想让天下生民少受点苦,多享些福,想让吾辈士子文人找回丢失的理想,不要继续沉溺于物欲之中罢了。”

    “这些可不是【罢了】二字能够解释的。”

    杨彪心中惊奇,忍不住问道:“以袁君的出身,怎么会想到这些呢?”

    这确实也是杨彪心中的疑惑之一。

    志存高远者他见过,出身高门的也不在少数,不过大家无一例外都是把目光投向朝堂、投向官场,要在权力场上做出一番事业。

    可是出身袁氏那种典型的功利家族的袁树,居然把目光往下放,关注起了最普通的农民和出身寒门的士子。

    据他了解,加入一心会的人大部分都是出身一般的寒门士子,甚至还有不少只是普通平民出身,家中往上数几代人都没有官员。

    而且一心会现在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两个字——助农。

    出身优越的世家子弟就算不走朝堂,也更多的向往边疆,想着开疆拓土留名于史,很少有人会关注农业。

    甚至整个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官员等级都不高,权力也不大,很难进入决策圈子。

    说白了,帝国说是重农,可那只是嘴上说说,正儿八经的扶助农民的政策没有给出多少,税倒是玩了命的往农民头上加。

    所谓重农,应该是重农赋才对。

    杨彪以前在家里也听说很多自耕农难以忍受朝廷的高压赋税,选择向豪门投献土地,甘愿卖身为佃农求取庇护,也好过被朝廷当牛做马。

    如此作为,哪能算是重农呢?

    大家都知道,却没人说过要更改什么,也不见有人身体力行的去做。

    唯有袁树,不仅说了,还真的在做。

    之前的关东饥荒引起了弘农、雒阳等地的粮价飞涨,到处都是囤积粮食抬高价格的奸商,人为的在不缺粮的地方造就了大量难民,引发了不少人间惨剧。

    但是听说三辅之地受灾情况比较轻,尤其是茂陵县周边。

    袁树组织的一心会出了大力,他本人也出了大力,到处筹集粮食稳定粮价,安抚人心,更是强烈要求处死一名哄抬粮价的粮商,震慑宵小。

    所以茂陵县没有饿死人,也没有出现流民,为此茂陵县令韩进还得到了右扶风沈恪的褒奖。

    虽然受到嘉奖的是韩进,但是本地人都知道,没有袁树和他的一心会,整个茂陵估计也会出现大量流民和饿死的人,又有很多家庭要妻离子散了。

    于是乎,袁树和他领导的一心会在茂陵当地非常有名望,甚至平陵、高陵等地都传扬着袁树和一心会的名声。

    学子称颂,庶人感激,袁树在这一块地区简直就是个活菩萨。

    恍惚间,杨彪甚至觉得袁树的所作所为有点墨家风范,但是他所谓致良知之学又的确是儒家的思想之一。

    搞来搞去搞不懂,杨彪便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没成想袁树的回答很是轻飘飘。

    “没什么,就是想这样做,所以就这样做了,所谓致良知,助农在我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生来我就认为助农是正确的事情,既然是正确的事情,我就该去做。

    而且在助农的过程中,也能让跟随我学习这一学说的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知行合一,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的明白致良知和致良知可以带来的成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天生的?

    你小子天生就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

    这倒确实是致良知,把心中的良知贯彻到行动中,救了很多人,所以茂陵县民多把袁树视作救命恩人,他做的事情也的确是相当的正确,是在做好事。

    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情,说起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真的出现在眼前、真的出现在现实中,杨彪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袁君,若是依我来看,吾辈士子的致良知,更多的应该是针对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在于铲除宵小之辈,重塑士人精神这一点我也赞同,但我没想到,袁君先从助农开始。”

    袁树闻言,笑了笑。

    “杨君所言,很多人都问过我,我对此的回答是,外戚、宦官乱政,是大汉近二百年来积累的沉重疾病,不是除掉一两个外戚、宦官就能解决的。

    此前五侯被天子铲除,大家都以为不会再出现同样的情况,可几乎是立刻的,新五侯又上来了,杀掉一个人很简单,诛心却难了。”

    “杀人……诛心?”

    杨彪紧锁眉头,皱眉道:“袁君的意思是,我们在朝野之中,无论怎么针对宦官、外戚,也没有用?”

    “袁某是如此看待的。”

    “可这……不会吧?”

    杨彪不可思议道:“满朝诸公奋力与宦官、外戚抗衡,扬天下正气,振奋人心,难道,都没用?”

    “人患咳疾,有痰,便有庸医认为只要祛痰就可以。”

    袁树伸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可是真正的病灶在五脏六腑之中,只是祛痰,不治五脏六腑,又如何能痊愈呢?”

    “所以……”

    “从心出发,从心中良知出发。”

    袁树一把抓住了心口的衣物,正色道:“祸乱天下之贼不在朝堂之上,而在人心中,解决之道,亦不在朝堂之上,而在人心中!致良知,就是一味心药,医好心中病,朝堂之上自然无贼,朝堂之上无贼,则天下无贼!”

    “天下无贼……”

    杨彪愣愣地看着袁树,从他那略显稚嫩的脸庞上看出了极为坚定的神色,他一双眼睛十分清澈,一丝一毫的迷茫都没有。

    他是真的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确信的,并且顺着这条思路去做的。

    杨彪为此震撼良久,好一会儿都没能说出话来,小屋子里安静极了,只听得风声和细细的响声。

    “袁君,我……”

    杨彪张开嘴巴,迟疑了一会儿,缓缓道:“袁君所言,实在是太过震撼人心,杨某实在是难以想象……”

    “无妨。”

    袁树恢复了一开始的温和,笑道:“这只是我一家之言,我以为过去的老方法都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就找到了我自己的新办法,能不能成功,谁也不知道,我当然也不知道。

    但是我可以知道的是,在朝堂上和外戚、宦官乱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斗得过还好,斗不过,则会招惹杀身之祸,而且我真的很不希望诸公与宦官斗争太甚,斗争太甚,会得罪天子,天子一怒,就很难说了。”

    杨彪低下头想了想。

    “之前,天子已经下令逮捕、禁锢党人,不让党人继续做官,如此固然伤及正直之士,但是也让正直之士得到激励,维持天下正气,吾辈所作一切,皆是为了大汉,天子又如何看不出吾辈拳拳之心呢?”

    “看不出,真的看不出。”

    袁树摇头道:“天子看到的只有争权夺利的贼,看不到什么拳拳之心,这一次,袁某感觉天子还是留了手的,没杀太多人,要是还有下一次,就真不一定了,杨君,我还真的挺担心事态继续恶化的。”

    杨彪顿时来了兴趣。

    “还能如何恶化?眼下不已经是最坏的结果了吗?”

    “非也,非也!”

    袁树缓缓道:“就怕诸公把官面手段用尽也奈何不了宦官,就要动用一些非官面的手段了,那可就真的难看了。”

    “非官面的手段?”

    杨彪一愣,随后大惊失色:“袁君的意思是……”

    “当今天子是如何除掉故大将军梁冀的?”

    袁树低声道:“既开先河,难保不会有后来者,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天子,恐怕会更加恼火,届时,难保不会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啊……”

    袁树的话语进了杨彪的耳朵,被他听进去了,就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于是他急急忙忙赶回了弘农,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正好休沐返家养病的父亲杨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