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有伤员被捕叛变了。
他们向前来审讯的河野秀一吐露了游击队位于磨坊峪的营地。
一百多名日伪军白天进山围剿,不但打死打伤多名留守的游击队员,还把马绍勇他们千辛万苦积累下来的武器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洗劫一空。
马绍勇回去看到这一幕气得肝颤,带队去磨坊峪村询问情况,谁知那里的村民也都遭到了日军的政治渗透,已经“自首”的村干部不但不肯再向游击队提供任何资助,还威胁说要给日军报信来抓他们。
区小队只剩下十余人,食不果腹疲惫不堪,无奈之下只能连夜跑回沂蒙山区寻求庇护……
局势危如累卵!
区小队的遭遇再次印证了王茂生的判断。
他在给中央的汇报材料中提到,日军正在通过治安强化运动、自首政策强行把党员和群众隔绝开,制造抗日行动与老百姓生存利益的对立。
“当我们能够代表群众、和群众利益一致的时候,群众将我们高高地举起;但是当我们脱离群众、和群众的利益相悖的时候,群众也可以重重地将我们放下。”
那晚群众阻挠拆炮楼的行为不是个别现象,区小队也不是最后一个被村民排斥的游击队,现在必须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组织像样的行动来对日军的政治攻势。
五天之后,上级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在沂蒙山区临时成立一个“敌伪工作部”,专门与日军搞政治对抗。原本王茂生是主理这个部门的最佳人选,不过他的军籍在八路军115师,这个部门隶属山东省战工会,综合各方面因素之下只请他作为工作顾问介入。
王茂生给敌伪工作部提的第一条建议是迅速组织根据地的战士、干部脱下军装拿起锄头,去帮助农民春耕春种和植树造林。
今年春旱严重,所有农民都急得冒火,种田保粮是他们当前关心的第一要务,基层党组织和游击队只有把工作干到群众心坎里,才会重新获得拥护。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各支部和游击队积极响应,很快就展开了春耕生产活动,每个党员干部,每一名游击队战士都要在工作之余、战斗间隙下农田,帮助群众抢种粮食。
起初也有个别同志担心,这样白天走出根据地容易被鬼子抓,但实际上老百姓知道谁对自己好,看见日军出动都主动通风报信,帮助在农田干活的干部和战士撤退,即便是有时候没来得及撤离,面对日军的排查盘问,他们也都说是自己家里人予以掩护。
当村民们同气连枝,个别汉奸保长也不敢胡乱指认,搞得日军多次无功而返。
河野秀一了解到情况后又使出了两个绝招。
他从外地调来了“宣抚班”,就是当初犬养见众搞的那一套市恩洗脑的宣教手段来拉拢百姓,另一招是借用宣抚班的照相机,在鲁南地区全面颁发《良民证》。
在农村地区,照相是一个很奢侈的活动,当宣抚班的日伪军说要给村里人免费拍照片的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是愿意接受的。
他们排着队登记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等信息。等到这伙“善良”日军再次来到村里时,带来的不是一张黑白照片,而是一本盖上钢戳的《良民证》。
河野秀一要求宣抚班给民众普及规定,第一本良民证是免费发放的,但以后每隔半年更换一次,如有擦损、模糊或者遗失,持证村民须向保长或甲长报告换领、补发,补发时须缴纳3角的罚款。
最重要的是,村民无论出行还是农田干活都必须携带《良民证》,否则以通匪论处,将有杀身毁家之祸。
如此一来,日军再出动盘查身份,就可以轻松分辨谁是村民,谁是根据地的抗日分子。
日军颁发良民证是逐村开展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根据地,所有干部和战士都慌了,这以后还怎么开展助农生产运动?
为了对付良民证,敌伪工作部的同志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出主意,认为要开展对等的抵制行动,就是日军发多少良民证,组织上就没收多少,收上来的良民证一律当众焚毁,让日本人知道这里所有人都没有证,也就没法再查证了。
这个建议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他们说话的中气十足:“就算鬼子要惩罚,要杀人,还能把所有人都杀了不成?”
但王茂生不同意:“如果鬼子搞杀鸡儆猴那一套呢?我不希望有任何村民因为我们发起的抵制行动而丧生!”
他的建议是可以利用印刷所的机器仿造一批假证,也可以找一些群众基础好的村庄,在日军宣抚班去村里拍照片的时候安插一些干部和战士进去,借日本人的手办一批真良民证出来,这样大家都持有良民证,以后在敌占区行动反而会比较便利。
理论上讲,王茂生的意见是比较稳妥的,可是他这个建议一出口,居然被人扣上了“妥协、软弱、耻辱”的帽子。那些战工会派来的干部笑他毕竟是搞文职的,缺乏斗争经验和反抗意识。
多数成员认为接受良民证是甘当亡国奴的表现,支持开展正面抵制行动。
至于王茂生担心日本人报复村民的观点,他们想到了弥补手段:“没收各村群众的良民证,趁夜跑到日伪军据点附近,点起灯笼火把,大吵大喊地烧掉良民证,故意让敌人知道是我们干的;同时安排各村保长集体汇报我们夺走良民证当众焚烧的事实,日军现在搞宣抚收买人心,绝不至报复村民。”
另外,针对办理良民证必须有照片这个条件,他们还想到了干扰照相的行动,每当得知日军“宣抚班”来哪个村庄拍照片建档案的时候,他们就去搞破坏,通过放空枪、扔手榴弹等手段让老百姓四散而逃,日本人拍不到照片,自然也就无法制作和发放良民证了。
王茂生承认他们这些办法挺可行,不过他坚持认为,在政治斗争中,正面对抗往往并不是唯一和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