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翊坤宫之变 088 甜蜜的诱惑
    “臣的祖宅确实于泉州南门外……”李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说着说着朝廷政策又改聊家常了。

    “当地可有人种植甘蔗榨汁熬糖?”

    “……回陛下,臣的家人就有操此业者,只是所做之物远远比不上大内精细,粗鄙的很。”这就让李贽更糊涂了,皇宫里有甜食房,专门为宫廷制作各种糕点零食,难道还满足不了口舌之欲,非要从南方纳贡?

    “朕会更好的榨糖之术,成本低品质高,产量可以一敌十。李师不妨算一算,以此法供养宗室可行否?”不明白就对了,此时洪涛才露出狡诈的奸笑,好像猎人见到猎物入套。

    明代已经有真正的白糖了,且制作原理和后世差不多,但技术设备比较原始,产量比较低,只能满足上流社会的需求和小部分出口,远远谈不上普及。

    糖这个玩意吧,其实比任何独品的依赖性都高。人类好像天性就喜甜,根本无法拒绝此种诱惑。但凡不是太穷,都愿意为了甜蜜蜜的味道掏钱买单。

    所以白糖以及其衍生品在国内的市场极大,且受限于技术几乎无人染指,一旦谁能大规模生产,基本就是在抢钱。

    除此之外印度、欧洲的制糖业也不发达,国际竞争等于没有,只要能大量制造品质还凑合的白糖,光靠出口也能养活不少宗室。

    最主要的是这门产业洪涛曾经玩过,且玩得很大,整条产业链上下全门清,重操旧业一点技术难度没有。再加上皇帝的特殊身份,从资金到政策全能轻而易举搞定,谁也不用求。

    唯独有一样东西目前搞不定,且离不开,那就是甘蔗。大规模榨糖肯定得有数量充足的原材料,由皇帝张嘴去推广甘蔗种植,先不说朝臣们允不允许,地方上怕是也不会执行到位。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李贽的家乡就在甘蔗产地,且当地确实有人在种植甘蔗。如果他能说服家里带头大面积种植甘蔗,起到带头作用,不用多,只需一年顶多两年,就会带动周围很多农户跟从,赚钱的事情谁不爱嘛。

    再往大一点讲,有了一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福建的甘蔗产业,进而慢慢影响到周围的地区,反正只要有人收且价格适当,肯种植甘蔗的农户大有人在。

    “这、这……这似乎不妥,有与民争利之嫌。”李贽直接就傻眼了,大明帝国向来以农桑为本,皇帝突然要用皇庄从事工商业好像有点不成体统。至于说会不会制糖、能不能一家顶十家反倒是次要的了。

    “赡养宗室的皇庄也要纳税,何来争利之嫌?朕不光会制糖之术,还能让甘蔗产量提高至少五成。去信和你家里人商量商量,尽快把制糖作坊关了,多找些荒地开垦,准备按照朕的方法种植甘蔗,专供皇庄榨糖所需。

    不用多,只试一年。如果比制糖作坊赚的少,差多少朕补偿多少,要是赚的多了就替朕的皇庄涨涨名声,让当地更多农户利用荒地去种植甘蔗,每年多一些收入,也算给家乡父老谋了福利,合则两利!”

    狗屁的与民争利,洪涛就烦官员们拿这些套话来敷衍。用国库养活一大堆闲人就不争利了?国库里的钱每一文都是从百姓嘴里抠出来的,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年,怎么没人说三道四呢!

    不过李贽的担忧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皇庄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榨糖设备和榨糖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如此一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榨糖小作坊被挤垮。

    但这也不能算是与民争利,大规模榨糖不光能挤垮小作坊,还会创造一些新的周边产业,两边综合起来一算,新的肯定比旧的多,不光没争利,还让利了呢。

    那为啥非要盯着李贽呢,无它,赶上了呗。朝廷里有不少福建籍官员,很多都与李贽有点交情,正好拿来用用。这些官员家里最次也是个小地主,由他们号召当地百姓大量种植甘蔗卖给皇庄榨糖,比皇帝的圣旨作用还大。

    “臣谨遵圣命……只是甘蔗喜暖无法北迁,其它几座皇庄该如何运作还请陛下明示,臣也好提早做准备。”

    由自家出面号召相亲们开垦皇帝大面积种植甘蔗对李贽来讲倒没什么难度,只要能赚钱种啥不是种嘛,反正都是农桑,谁也说不出什么怪话来。

    另外做为皇帝的亲信不管能否成功也得跟进,上贼船容易下来难,没有退路。可是用于安置宗室成员的皇庄总共有八处,位于甘蔗产地的只有两处。

    “通州、天津卫的三座皇庄朕已经有了用途,山东和南直隶的三座先等等看吧。摊子不能铺得太大,万一朕无法靠皇庄养活宗室,也免了来回折腾。”

    对于这八座皇庄的用途洪涛早就安排好了,位于山东和南直隶的三座皇庄由于太靠近江浙地区,当地官员集团势力太大,暂且不安排新项目,先小规模种植玉米和棉花,不要产量重在选育高产品种。

    这两种外来农作物在明代皆已经传入了中国一段时间,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种植。

    其中棉花的情况稍好些,这还要感谢朱元璋,他在建国之初号召少穿丝绸多穿布衣,大力推广过种植棉花,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两百年下来依旧没有成体系,更谈不上规模纺织产业。

    玉米的情况相比起来比较糟,它到底是由什么渠道传入中国有多种说法,暂且不探讨。可是进入中国之后,由于水土问题并不像后世那样抗旱、抗虫害、抗贫瘠和高产,且口味也不为明代人喜欢,只在部分地区有小面积种植。

    现在洪涛就要开始对棉花和玉米进行优选培育了,可以不计成本的在皇庄中由专人做试验,只要方法正确,经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坚持,肯定会有更好的品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