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四百四十六章 平地惊雷一声响,小徐博士初登场(下)
    “......”

    听到威腾这番话。

    徐云垂在身边的右手微微一握拳,心中则松了半口气。

    概率轨道的具体发现思路吗.....

    这倒是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是徐云目前最有把握的方向。

    毕竟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初潘院士他们就曾经问过徐云这方面的话——这可不是能随便湖弄过去的事儿。

    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逻辑,徐云早在几个月前就露出小鸡脚了。

    随后徐云想了想,深吸一口气,说道:

    “威腾先生,是这样的,整件事情的最初起因,要追朔要一年多前。”

    “刚才老...唔,潘院士介绍过,我目前是生物学博士在读,物理学硕士即将毕业。”

    “而我硕士阶段所作的课题,便是Σ超子强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能级产生影响。”

    听闻此言。

    威腾以及现场的不少大老下意识的配合着点了点头。

    Σ超子。

    这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超子之一,寿命为0.15纳秒,质量比普通超子重一点。

    它涉及到了一些量子色动力学理论范畴,算是目前比较热闹的课题。

    当然了。

    这里的热闹也是相对来说的。

    大多数人所接触的Σ超子课题都在博士范畴,能够以硕士身份进行研究,说明徐云的能力并不算弱。

    随后徐云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那是几个月前的一个下午,当时我正在图书馆汇总Σ超子的级联衰变数据,结果忽然发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相性轨道痕迹,本征态上和Σ超子有些区别。”

    】

    “对了,这份数据的提供方是燕京谱仪iii合作组,d/10.1038/s41586-022-04624-1。”

    这一次。

    台下有几位华夏学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们都是本次受邀前来的燕京谱仪iii合作组成员,虽然没有院士领队,但最近几年产出过不少极其优质的成果。

    例如徐云所说的这份数据。

    他们在去年6月份利用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正反超子对的量子关联性,分析出了衰变中宇称和电荷宇称破缺的部分性质。

    这也是目前全球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靠着这份成果,国内粒子物理在过去四个月内取得了不少突破——这是真事儿,不过一些论文还在审稿中,估计面世还要一段时间。

    接着徐云看了威腾,发现对方没有打断自己的想法后,便把剩下的话一股脑儿的说了出来:

    “后来我用科院的极光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与赵院士不久前观测到的4685Λ超子有些类似。”

    “于是我就对这个轨道公式进行了优化模拟,用Λ超子的衰变参数取代了Σ超子,最后发现f=1,也就是对应的概率轨道上应该存在有一颗新粒子。”

    “......”

    台前的威腾闻言,眼睛斜向上思索了几秒钟,轻轻哦了一声:

    “哦,我好像明白了。”

    “徐博士,你是考虑了离散时间有限状态马氏链,用唯一状态去界定每一步的转移概率,做了个一个有限柱集生成的σ域,是这意思吗?”

    徐云:

    “?????”

    此时此刻。

    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威腾去写一定是个扑街!

    因为这货用一句话,直接tmd概括了四千字的内容...错了错了,概括了徐云当初的思路!

    难怪现在很多人都坚持认为威腾只是个数学家,他在数学上的反应实在是太敏锐了。

    实际上。

    这也不是威腾第一次炫技了。

    众所周知。

    在在热力学与流体力学中,有一个方程叫做玻尔兹曼方程。

    这是一个描述热力学系统的统计行为的偏微分方程,提出于1872年。

    但直到2010年。

    这个方程才由宾大的两位教授philip t. gressmarain,证明了他的解是well-behaved的。

    当时宾大方面整理了一篇120多页的论文发布到了预印本网站,预计大多数人要花三到五天才能看完。

    结果论文发布后49分钟,威腾就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指正出了一个有关sofic群的小错漏。

    数学界直到四天后,才比较正式的认定威腾指出的地方的确有问题。

    好在这个错漏和最终结果关系不大,因此两周后宾大便重新发表了一篇新文章,也就是证实玻尔兹曼方程的最终论文。

    比起今天的炫技,那次的难度还要高点儿。

    随后威腾想了想,又对徐云问道:

    “徐博士,你在计算这条概率轨道公式的时候,双光子末态的自旋是多少?2还是3/2?”

    徐云没怎么犹豫,肯定的道:

    “是2。”

    “那么预期的bad呢?”

    徐云这次思考的时间长了一点儿,只见他用食指在空中画了条左高右低的曲线:

    “3.2fb^-1出头,最终近似是3.224还是3.226我记不太清了。”

    威腾顿时虚起了眼。

    其实别看威腾之前那番话话说的挺玄乎,什么冥王星海王星都出来了。

    其实从威腾打断潘院士后的表情就不难看出,他并没有多少把握能够肯定那颗‘冥王星’粒子真的存在。

    他之所以在这时候站出来,一是因为他确实在数学上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来则是.......

    在之前的数据推算过程中,他的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猜测。

    一个让他宁愿冒着得罪中科院也要‘拆台’的猜测。

    一个离谱到以他现如今的地位,都不敢直接言明的猜测。

    而眼下随着徐云这番话的说出。

    威腾心中的把握,又大了那么两厘米......

    恰好在此时。

    潘院士身后的屏幕上,也投放出了徐云计算出的概率轨道公式,以及一些相关数据。

    f(t):=n(t)//π)。

    n=)+h?exp(-λ?t)+……h)]。

    y(xn+1)?y(xn)/h≈f。

    在公式出现后。

    威腾也很快理解了公式的一些内在含义。

    例如那个“:=”是定义符号,它表示将右边的东西定义成左边的东西。

    也就是徐云为f(t)赋予了一个物理意义:

    某个原子在时刻t依然存活(没有衰变)的概率。

    n=)+h?exp(-λ?t)+……h)]这个公式则描述了到时刻t还剩多少原子,只要将剩下的原子数目比上最初的总原子数,再拓展到更小的微粒上就行。

    在公式出现的同一时间。

    包括威腾身边的杨老在内,现场的诸多大老不约而同的拿起了纸和笔,开始计算起了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的相关数据。

    诚然。

    这种量级的计算上人脑要逊色于机器,因此他们笔算的精确度肯定要远低于朝精尖仪器和超算的结果。

    但别忘了。

    他们其实并不需要计算出准确的数值,而是只需要印证威腾的说法罢了。

    也就是只要分析出这两个数值是否如同威腾所说的那样,一个偏大一个偏小就行。

    如此一来。

    难度就要小很多了。

    很快。

    唰唰唰——

    现场响起了一阵阵指尖划过算纸的声音。

    当然了。

    在众多大老聚精会神的时候,那些媒体人和直播间的观众就相对有点儿折磨了。

    一方面他们迫切的想了解威腾猜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却由于方向的缘故,只能看着那些大老自嗨。

    鲜为人的苦恼.jpg。

    就这样。

    过了大概十多分钟。

    同样坐在第一排、位于威腾身边两个身位的特胡夫特率先停下了笔。

    此前曾经提及过。

    杨老、特胡夫特、现在在icu抢救的格拉肖以及去世的温伯格,算是国际公认的现代物理学四大天王。

    他们各自都有不少粉丝认为他们是当今物理学的第一人,经常打的莉莉的脑子都快出来了。

    而在这四人中。

    格拉肖和温伯格擅长的是物理直觉和taste,也就是发散性的思维,也就是天马行空但却很准确的猜想。

    杨老则比较擅长数学框架,也就是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特胡夫特擅长的则是算功,通过演算和细节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一点跟他师兄皮特·范尼乌文赫尹曾很像。

    所以相对于杨老,特胡夫特得出结果的时间自然会更快一点儿。

    接着又过了两分钟。

    杨老也轻咦一声,握着圆珠笔在某个结果下方画了条横线。

    见此情形。

    特胡夫特不由低声对杨老道:

    “杨,你的计算结果如何?”

    老杨没有对成果保密,只见他将算纸轻轻朝特胡夫特一推:

    “flux取值大了30%左右,指数映射生成元小了一个数量级,你呢?”

    特胡夫特看了眼不远处的威腾:

    “具体数值和你有些差异,但可以视为一个区间——毕竟我们不是机算。”

    杨老微微颔首,久坐数个小时而有些萎靡的脸上,难得浮现出了一丝好奇。

    杨老本人和特胡夫特都是业内的顶尖大老,他们活跃的年代别说超算了,普通计算机功能都还比较有限呢。

    所以在计算功底这方面,他们完全可以吊打现如今的各位鲜为人同学。

    如果说某一人的结果有问题,还可能存在一些计算失误的可能。

    那么当两个人结果相同并且都处于一个近似区间的时候,这种可能性就很低很低了。

    换而言之......

    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多半确实有异常,一个偏大一个偏小,威腾的判断是正确的。

    而这两组数据在不符合理论数值的情况下,却能够发现暗物质.......

    此时此刻。

    同样计算出结果的陆朝阳,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一个故事。

    那是《连载了二十八年还是一年级小学生之颈椎传奇》中的某一话,其动画版也是许多人的童年阴影之一:

    当时死神小学生和几位同学前去图书馆看书,上电梯时忽然发现原本不应该超载的电梯,忽然传出了超载提示。

    但电梯的感应装置本身不存在问题,因此有问题的自然是电梯自身了——后来柯南等人发现电梯顶部躺着一具尸体,尸体成为了那个看不见的超载之人......

    而眼下的这个结果,与死神小学生的剧情何其相似?

    暗物质实际存在,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却显示“超载”......

    那么在某个轨道之中,或许真的存在一颗看不见的‘超载乘客’。

    但问题是......

    要怎么样才能找到这名乘客?

    潘院士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现场大多数参会者都放下笔后,他不由看向了威腾:

    “威腾先生,您既然认为盘古粒子周围存在有一颗未知的微粒,那么您是否有实际思路去证明它的存在呢?”

    潘院士的这番话其实还有一层含义:

    今天举行的是物理学会议,数学可以用于证否,但如果用在证明方面,就需要其他更有力的证据了。

    只是考虑到威腾这些年没少因为m理论被人杠过这种话,因此潘院士还是很给面子的没有把它完全挑明。

    不过作为一名智商顶尖的大老,威腾自然不会不明白潘院士的潜在意义。

    因此他很快点了点头:

    “有,但我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

    “请说。”

    “首先要纸、笔、以及一台英文界面的、可以运算概率矩阵的操作系统。”

    潘院士闻言等了几秒钟,待到耳返中侯星远的回答传来后,方才点了点头:

    “没问题。”

    威腾的出现虽然打乱了科院原先的计划,但他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暗物质成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说丝毫不会影响到暗物质的地位。

    即便最终证明失败,丢脸的也不会是科院。

    而如果威腾的证明能够成功,他所依赖的则全是科院的数据。

    届时或许在热度上会被威腾分去一点儿,但科院得到的利益只会更大。

    这是一次稳赚不赔的生意,因此侯星远自然也就没那么大负担了。

    至于威腾提出的要求嘛......

    确实不算很高,笔和纸就别说了,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操作系统都具备中英切换功能。

    顶多花个十来分钟,威腾需要的资源就能准备完毕。

    结果就在潘院士准备抱着膀子看戏的时候。

    威腾又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轻轻一拍脑袋:

    “对了,潘先生,我还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

    威腾转过身,朝现在还站着的徐云一指:

    “我想要徐博士来给我打个下手,毕竟.....他可是盘古粒子轨道的发现者呢。”

    ....

    注:

    免费番外已经发了,在微信公众号上,搜索‘新手钓鱼人’可以免费(再强调一下,这是几个月前写好的新书开头,发出来是春节福利,不是要切书或者双开,家里老人这情况我单开都够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