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二百四十八章 南巡边防
    邢邵离开了洛阳,落魄归乡。

    曾贵为大将军府主薄,按照惯例,外放也是刺史起步,最终却落得这般下场,足以警醒群僚:忠诚一词,重点不只在忠一字,当以诚事主。

    洛阳人的忘性很大,再也没有人去在意一个官场上的失落者,倒是对崔赡大为好奇。

    他们甚至认为高澄会故意放水,成全一段京试救父的美谈。

    你看,分明是枉顾国法,宽纵罪犯,落到他们眼里,重点却是孝子救父,还能被称作美谈。

    这就是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凡事与孝沾边,大多都能被模糊主次问题。

    入冬以来,气候越发寒冷,高欢在晋阳被头疾折磨,高澄得知消息,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甚至与尔朱英娥的扮演游戏都停了下来。

    总不能父亲缠绵病榻,儿子欢歌宴饮,那也太孝了。

    高澄自从成为一名父亲,他越发迫切想要立一个孝子的人设,这不只是做给高欢看,更是做给自己的儿女看。

    来往于洛阳与晋阳之间的信使络绎不绝,都是寄去小高王对父亲的思念与关怀。

    而这一个冬天,宇文泰再次举兵北上,攻伐玉璧。

    毕竟只要玉璧尚且掌握在高氏手中,来年春天又可以此为根基,出兵袭扰,整个洛水以东、渭水以北尽做荒土。

    然而玉璧在过往一年不断加固,城池坚固,守备与粮草充足,又有塔防大师王思政坐镇,宇文泰强攻数日无果,士卒苦不堪言,不得已再次引军退去。

    这两年,东魏放任宇文泰来去自由,实在是晋阳主力难以西顾。

    由长安出兵玉璧,与晋阳出兵,损耗不可同日而语。

    536年关西遭逢大旱,但天灾无情,它并不会止步于东西魏的边界。

    也是在这一年,东魏河东之地并、肆、汾、建、晋、绛、秦等诸州遭遇旱灾,旱情整整持续了一年。

    若无高欢、高澄父子俩调用河南、河北之粮赈济,河东的情况比关中好不了多少。

    河东旱情在537年夏季才得以缓解,却已然误了耕种。

    高澄自536年秋收以后,直至今年,即538年秋收,足足供应了河东两年的粮食,期间还发生一次高欢领二十万大军西征惨败,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这也是自537年西征大败后,东魏不得不休养生息的原因。

    自铸币权收归中央,又在佛道两教搜刮以后,东魏政府并不缺钱。

    但问题是钱不能直接生产粮食,以东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靠钱也买不到粮食。

    这两年为了赈济河东,耗光了官仓存储,但高澄依旧没有对民间存粮下手,他担心粮价难以抑制。

    高欢之前起意再行西征,除了加税以外,打的就是强征民间存粮的主意,只不过被高澄劝阻罢了。

    小高王手上空有钱币,却无米粮,于是对军饷及官俸的发放形式进行了改革,将过往以米粮等形式,更改为直接发放钱币。

    好在大将军五铢钱足质足量,民间认可度高,否则还真不能安抚将士与官吏。

    但大量钱币流通民间,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钱币贬值。

    这也是高澄进行财税改革,将原本以布匹为户调,改为以钱缴纳人头税的原因之一,为的就是将多余的钱币收归中央,平抑物价,同时在钱币贬值的情况下,也能减轻民众负担。

    今年秋收以后,河东无需再依靠河南、河北的供给,东魏终于能够正常运转。

    却又因为高欢在冬季头疾发作,无心西顾。

    538年,高澄并没有多少动作,他甚至只在年初去了一趟晋阳,其余一整年都窝在洛阳,也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

    去年还有多年积累支撑,到今年秋收以前,才是真正的苦日子,但好在一切困难,都随着河东秋收迎刃而解。

    这一年,高欢妾室游娘诞下一子,即第十子,高欢为他命名为高湜,而历史上的高老十,却因生母小尔朱进了高澄的家门,也不复存在。

    太昌八年(539年)的元旦,如期而至,高澄为诸弟请勋,元善见下诏,册封高欢七岁的第三子高浚为永安郡公、七岁的第四子高淹为平阳郡公、六岁的第五子高浟为长乐郡公、四岁的第六子高演为常山郡公、四岁的第七子高涣平原郡公、三岁的第八子高淯为章武郡公、将满两岁的第九子高湛为长广郡公。

    加上多年前被送来洛阳时,授予太原郡公的高洋,高家诸子仅高澄与刚出生高湜尚未获得爵位。

    当晚,渤海王府摆设酒席,高澄大宴宾客,以庆诸弟受封。

    数日后,高欢派来信使,命他巡视梁魏边境,而高欢本人也将重回河北邺城暂住。

    正月初十,一切准备妥当,高澄依旧由护军将军王士良代领禁军,由司州牧可朱浑元领部曲守备京畿地区,以尚书左仆射高隆之与右仆射孙腾主持尚书省,而中书省则交由新任中书令司马子如。

    为了将岳父卢道虔调离幽州,高澄与高欢商量后,决定用并州刺史一职交换,而原并州刺史司马子如,则在段荣病逝后,被派来洛阳,继任中书令一职,协助中书监高澄处理事务。

    高澄将洛阳诸事安排妥当以后,携带家眷及一众兄弟,由洛阳所驻京畿军与亲卫护送,启程南下。

    他并没有想过要将高洋留在洛阳以作试探,看对方是否会私自结交大臣。

    因为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意义,无论高洋怎么表现,高澄都不会放心,又何必多此一举,去给高洋一个犯错的机会。

    如今高洋年岁渐长,高澄为他提供丰盈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严格管教。

    去年在晋阳两兄弟摊牌后,高洋不再装傻充愣,但依然留有一份谨慎,不愿让高澄有发难的机会。

    两人与兄友弟恭绝缘,却也能相安无事。

    对于其余兄弟,高澄也都很上心,他专门聘请名师,请他们在渤海王府东堂授课,教授诸弟。

    还有4000,我好好构思下,大家早上起来再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