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西征大胜,入主长安,高欢一扫心中多年积恨,也算是彻底洗刷了三年前的耻辱。
只可惜府库中的粮秣、珍宝,能被带走的全让宇文泰给拉走了,不能被带走的也被一把火付之一炬,城中百姓也大多逃亡,只有少数人留下来观望,与得了一座空城无异。
可这毕竟是长安,哪怕剩余人口不及关东一座小城,但其意义也是非比寻常。
高欢入主长安后,立即分派人手,由薛孤延、斛律平领军三万先取蓝田、再夺武关;潘乐、斛律羡领军三万由平秦郡(宝鸡)北上攻萧关;又派斛律光、斛律羌举领步卒五万往大散关支援高澄,韦孝宽、李远虽无统兵之权,却也被安排随军西进,为高澄参谋。
而此时高澄求援的信使还正在赶往长安的途中。
关中四塞,即武关、萧关、潼关、大散关。
武关地处蓝田关至南阳盆地的狭长山道之间。
萧关位于关中平原西北方向,六盘山与云梦山之间,地处泾河源头附近,山岭与河谷交叉,地势狭窄险要,是扼守西北通道的重要隘口。
大散关无需多言,向西可往陇山秦州,向南延嘉陵江上游蜿蜒曲折直至汉中,自是咽喉要道。
不过关中通往汉中并不只是这一条道而已,较为着名的共有五条通道,沿秦岭主峰由西向东分布,即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秦岭五道中以同为河谷地的陈仓道与褒斜道最为便捷,可容大军通过,由大散关南下即为陈仓道。
而傥骆道与子午道沿途崇山峻岭,通行与补给最为艰难。
诸葛武侯六出祁山,走的就是西侧的岐山道、陈仓道、褒斜道,而魏延献上所谓子午谷奇谋,却是要在大军主力走西侧的同时,自己独领骑兵走最东侧,路况最差的子午道。
潼关则是关中四塞中,唯一落入高氏手中的关隘,此外高欢有心裁撤西潼关,高氏重心在关东的情况下,在关西与关东之间多增一座西潼关,并不利于统治。
可怜宇文泰当年勒紧裤腰带辛苦修筑,如今却要被人拆毁。
高欢又抽空接见了举义的东魏降卒,对将士们自是一番安抚。
老高王也是底层出身,最明白这些士卒们最期盼什么,当场许诺他们将重归行伍,作为脱产战兵,继续享有中兵待遇。
立即赢得将士们齐呼‘高王万寿’,那山呼海啸的声势,不知情的还以为贺六浑在长安登基了咧。
当然,所有人都明白,拿下关中的高氏,离称帝篡国已经不远了。
走到他们这个地位,进则为天子,退则被灭族,而吞并关中也满足了篡国的不世之功这一条件,待高欢回关东,就可以准备封齐王、假黄钺、加殊礼,下一步就等着与天子三辞三让。
只不过高欢自己没有篡位的心思,一如他之前所言,此战无论胜负,回师后,都将把权力移交给高澄,自己养孙教子,安享天伦之乐。
而且高澄在这一战的各种谋划,也让高欢能够放心将权力转移,毕竟自己身体自己最清楚。
但如今吞并关中,无论如何也该庆贺一番,高欢在长安连番设宴,不顾身体与众将日日欢饮,甚至都将斛律金招了过来同乐,随他一同来长安的还有驻守玉璧的三万鲜卑兵,毕竟关中以下,玉璧再不复当初的重要性。
而接替斛律金镇守玉璧城的,则是在渭北筑城还没把地基打好的王思政,渭北筑城本就只是高欢逼迫宇文泰决战的手段,如今战事已经了解,自然没有耗费人力物力再去筑城的必要。
高欢甚至提前放归了参与筑城的十万民夫,让他们将好消息带回关东各地,同时震慑怀有异心之人,不使关东因父子俩身处关中而生乱。
如今返回关东就无须再走蒲坂,径直出潼关走恒农即可,倒是方便了许多。
醉心于酒色歌舞中的高欢也没忘了派人控制于谨家卷,等候高澄回来发落。
高澄处置于谨家卷,更多是要收揽韦孝宽与李远之心,作为父亲的高欢自然不会越俎代庖。
父子俩搭档许多年,这点默契还是有的,一如不用高澄通知,高欢便派遣了五万步骑前往大散关支援。
薛孤延、斛律平领三万大军赶至蓝田关下时,斛律光、斛律羌举等人才与攻伐萧关的潘乐、斛律羡在平秦郡(宝鸡)分别,一路向西南,一路向西北走泾河谷道。
东魏在西潼关外大胜的消息早已传至蓝田关,得知宇文泰西撤,高氏入主长安,蓝田关内近千名守军早已是人心惶惶。
又听闻东魏三万大军已至,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守将没做多少犹豫,当即开关请降,薛孤延、斛律平不做休整,派除部分士卒留守蓝田关,看押降卒以后,继续沿商于谷道进往武关,一路势如破竹,沿途郡县尽皆改旗易帜,纷纷反正。
而武关守军也没做太多抵抗,毕竟东边是东魏河南地,西侧关中也尽入高氏之手,他们困守武关,没有丝毫意义。
况且蓝田关、武关、西潼关等东部关隘守城将士多是被临时征召入伍的民夫,也没有多少战斗力。
东线频频报捷,与这种行军式接收战果不同,西线却陷入苦战。
虽然宇文泰只给李虎留了四千步卒,再加上原有的千人守军,也不过五千人,但是大散关城池坚固,地势险要,更因家卷就在关后陇山,将士们的战意更是高昂,若能轻易夺取反倒是件奇怪事。
高澄分出大量人手,驱赶百姓回去关中,其实也是这一次攻城不顺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宇文泰在秦州休整后,调集陇西军队、百姓,向大散关增援的同时,领剩余的六军主力共计两万步骑走陈仓道南下,欲在汉中守将得知关中战事结果之前,袭取汉中。
之所以执意入蜀,正因为宇文泰知晓陇山难守,当年侯莫陈悦据守陇山,轻易被自己覆灭。
而巴蜀却不同,其内是天府之国,水土肥沃,其外又有崇山峻岭,蜀道难行。
如今恰逢蜀中兵力空虚,此上天赐予他的根基之地,远胜于残破关中。
萧纪北上的时候,宇文泰也多有了解巴蜀情况,蜀中虽然在他的治理下,恢复了生产,但占据人口大多数的还是僚人,这一次北上的五万蜀兵之中就有大量僚族将士。
如今损失了五万有生力量,蜀地再遭重创,宇文泰可不想再重复关中的日子,他受够了人口短缺的苦。
宇文泰之所以先要退往陇山,休整其实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心将陇西之民迁往蜀地。
高澄能猜到宇文泰试图入蜀,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对方憋着劲要搞人口大迁徙。
历史已经面目全非,他要还能事事预先知晓,料事如神,除非是穿越时给脑壳开了光。
他这人聪明归聪明,但绝非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武侯一般,是多智而近妖的存在。
当然,如果让张师齐动笔写一本《后三国演义》,说不定还真能给他塑造起‘长厚而似伪,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形象。
至于所谓的好色多疑,统统春秋笔法。
指挥大军攻城的间隙,高澄回首望了一眼身后的张师齐,暗道:
‘以张师齐的史德,估计玩不转春秋笔法吧,毕竟他一贯都是如实记述,绝不弄虚作假。’
这就叫说得多了,把自己都给骗过去了。
虽然有宇文泰派兵支援,但东魏攻势太勐,李虎还在大散关城头苦苦坚持,甚至亲临前线厮杀。
以高澄惜命的性子自然做不出这等事来,李虎此举也并非毫无作用,有他提振士气,大散关守军又抵御住了一波攻势,东魏攻城军队在高澄授意鸣金收兵后,如潮水般退去。
李虎已然脱了力,他回身向南望去,只盼宇文泰能早些夺取汉中。
与空虚的蜀地不同,汉中有大军屯驻,也正因为有汉中作屏障,萧衍才没有往蜀中调兵,毕竟先前要在东线发动攻势,哪有余力再去充实蜀地武备。
由于消息闭塞,汉中至今不知关中战况,虽有大军驻扎,却因西魏与南梁的友好关系,多年无战事,防备称得上是松懈。
毕竟也没多少人能想到关中大战失败的宇文泰,会把主意打到盟友身上,甚至汉中守将还不知道宇文泰已经战败。
当追随萧纪北上的大将兰钦只身穿越群山峻岭,抵达汉中的时候,恰巧目睹了侯莫陈祟与尉迟迥作为先锋袭取城门,后续大军纷纷涌进的一幕。
眼见西魏背盟,又想到这些年来朝廷对宇文泰的援助,甚至发兵五万参战支援,就连自己儿子兰京都身陷关中,只怕也做了俘虏。
兰钦气急攻心,一口鲜血喷出,险些昏死过去,宇文泰得了汉中,下一步必然入蜀,如今自己归途受阻,也不知该何去何从,都怪两魏如今灭佛,否则说不定还能学陈庆之剃发伪作僧人逃回南梁。
但兰钦还是准备经由东魏境内回归南梁,至少东魏很少有人知晓他的容颜、身份,不像西魏,这段时间跟着萧纪出入各种场合,早就混了个熟脸。
再说宇文泰,顺利夺取汉中以后,他一方面继续领军南下,另一方面派人返回陇西,迁徙民众南下,再由陇西驻军守卫汉中。
至于迁民的方式也无甚心意,就是各种诋毁造谣高家父子,什么盘剥百信,苛政勐于虎,什么滥杀成性,暴虐残民。
在他们的口中,小高王都是那种在路上碰见了小孩子在吃麦芽糖,都要把糖抢了塞自己嘴里,然后再把小孩子煮了吃,其人物形象早已经被妖魔化了。
由于宇文泰各种抹黑宣传,以及东魏骑卒每年踩踏禾苗等事情的相互作用下,在西魏百姓眼中高家父子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
无需西魏士卒胁迫,就有大批陇西百姓自愿相随,一如撤离关中时的盛况。
所以说,人的名,树的影,还是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也许是跟小高王斗久了,宇文泰也学了几分阴损,比如在迁徙陇山百姓之余,还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要赠予陇西之地,以此引发东魏与吐谷浑之间的冲突。
这就是一个明摆着的大坑,但关键在于吐谷浑汗能否抵御住诱惑。
至于入蜀,宇文泰知晓最重要的就是行军速度,赶在尚未走漏风声之前入蜀。
宇文泰继续派遣侯莫陈祟与尉迟迥并为先锋,由剑阁入蜀,由于蜀中军力被抽调一空,再兼各座关隘承平多年,防备松懈,故而西魏大军沿途势如破竹,一举冲入蜀中。
蜀地北方重镇潼州很快失陷,侯莫陈祟与尉迟迥轻易逼近成都。
成都毫无疑问是座雄城,但一旦被敌逼近,少有能够坚守,一如三国时刘章降刘备,刘禅降邓艾。
东晋时,成汉政权倒是坚挺了一波,但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东晋小兵误击前进鼓,故而三军用命,得以破敌,桓温也因此平定蜀地。
这一次成都照样未能坚守,但也不能怪守将,确实是缺兵少将,西魏大军四面围攻,哪顾得过来。
夺取成都以后,宇文泰立即命人将百姓尽数迁移入蜀,留宇文护领五千人守成都,又亲率步骑一万五千人东出,夺取楚州,即如今的重庆。
楚州为巴蜀门户,宇文泰的谋划很清楚,先把门给关上,再去蚕食蜀南。
且不提南梁反应,随着薛孤延、斛律平夺取蓝田关、武关后,很快,经过一番血战,潘乐、斛律羡也随即拿下萧关。
只剩了高澄还在大散关前吃土,毕竟难度不一样,宇文泰可没想过去守萧关。
不过连日强攻下,将士虽多有伤亡,但是破关在望。
李虎此时已经是身心俱疲,眼见陇西百姓与将士家卷皆以南迁,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率领守城将士冒雪逃了。
等到第二天一早,高澄组织军队再要攻城,大散关早已是人去楼空。
在东魏士卒控制了城防以后,高澄终于走入了大散关,他知晓宇文泰定然是已经入蜀,否则李虎不会走。
但万万没想到,整个陇西之地却已经是人迹去无踪,千里无鸡鸣,宇文泰给自己留了一处空地,除了一些老弱病残实在走不了,或者深山老林里管不着,其余陇西百姓尽数被他迁走了,更别提留下什么物资。
吐谷浑汗原本在宇文泰使者的蛊惑下,本想东出,后来听说如今陇山情况,又得知高澄四处派兵抢占重要隘口,终于极为艰难的压下了野心,派人与东魏接触,重申两国友好。
高澄自然是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吐谷浑使者,如今可不是向吐谷浑用兵的时候。
孰轻孰重,高澄看得最明白,现阶段的任务是迁徙民众,既缓解关东人地矛盾,又充实关陇地区,同时休养生息,再做计较。
这一战虽然夺取关陇,但由于宇文泰搬空了长安府库,又迁走大量人口,更是将在陇西只给高澄留了一片白地,实际上这次出征造成的财政亏空难以填补,至少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南顾。
不过宇文泰玩阴的,想让吐谷浑给自己添堵,小高王自然要还他一份礼。
高澄准备缓和与南梁的关系,让他们知道短时间高氏不愿再动兵戈,就看萧衍会不会趁着这段时间西进,将蜀地夺回。
然而以他对萧衍的了解,只怕对方又要顾全大局。
萧衍年老,却并不智昏,没有进取心是一回事,不代表他看不清如今的局势。
三国时东吴袭取了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人一再请求刘备不要伐吴,自有其道理。
南梁朝堂估摸着也不缺知晓天下局势的人。
如今东魏尽得北地,虽然关中残破,但有关东人口,再休养生息几年,只怕势头更胜北魏,毕竟如今高氏正处于上升期。
但是试一试又何妨,高澄打定主意再次派遣温子升出使建康,事情不成,顶多是让温子升白跑一趟,事情若是成了,宇文泰与萧衍交兵,他高澄自可坐收渔翁之利。
眼看陇西已定,吐谷浑也没有东出的迹象,高澄也准备回师长安,他当即对陇西做出布置,暂时留大将窦泰领骑卒一万驻守。
而大散关守将高澄属意将王思政调来,守城这档子事,还是自己岳丈用着放心,之所以不用韦孝宽,也是高澄之前与高欢商量过,不把降将置于关西。
毕竟才新近依附,忠诚度有待考验。
在那次讨论中,高欢也提起了离开晋阳,常驻长安的打算。
过去之所以坐镇晋阳,除了它易守难攻以外,更因为晋阳出兵关中更为方便。
如今关中已被夺取,如玉璧城一般,晋阳的战略重要性随之下滑,对于此时的高氏来说,高欢将大本营由晋阳迁往长安明显是更合适的选择。
高澄留斛律光暂守大散关,等待王思政前来接替,正准备回师,却意外得到一个来自长安的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