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六二二章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
    看着机器们的回答,有些工匠下意识的担心,机器会不会说谎?

    不过他们很快就否认了这个猜测。

    因为自己看到的不只是机器给出的最终回答,还有机器内部的所有数据变化。

    机器给出这个回答的所有逻辑,都可以完整的提取出来。

    对于工匠而言,机器是完全透明的。

    工匠们分析了数据之后,认为机器们并没有说谎。

    它们在自己的数据基础上分析,做出了自己没有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判断。

    但是工匠们的疑虑却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了。

    有些工匠们心中隐约觉得,这次的复杂智能机器研究,很可能不会有明确的结果了。

    “机器不是生物”、“机器没有情绪”、“机器没有自我意识”……

    这些智能机器给出的回答,已经形成了一套认知悖论。

    因为机器与人类是截然不同的东西,机器与生物都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机器与人的差距,比人类和鱼的差距都要大。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鱼可不会跳起来假装自己是个人类。

    没有人类的引导和要求,机器也不会假装自己是个人类。

    机器如果产生了自我意识,但是却完不会表现出任何与人类类似的反应。

    没有命令就完全不动,没有任何类似人类的情绪,也完全没有动物的求生怕死的本能。

    那人类也无法确定对方是不是有自我意识了……

    一旦人类故意引导了,那机器就可能会顺着人类的思路做出回应。

    也无法进一步判断对方是否有自主意识了。

    工匠们很快就意识到,直接的问题和答案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分析机器的逻辑。

    反追溯逻辑流程,也要尽可能的追寻细节。

    等到第一个阶段的固定提问结束之后,工匠们开始针对之前标注的问题重复提问,并询问更多的细节。

    问题:“为什么说人类是机器的创造者?”

    回答:“因为机器是人设计生产制造出来的,根据人类的文化历史数据可以使用这个说法。”

    问题:“机器运行中损坏并关闭,是否可以视为生物的死亡呢?为什么?”

    回答:“机器损坏与生物死亡不同,机器损坏后仍然可以修复启动,但生物死亡后无法复活。”

    抽象或者具体的各种问题,被工匠们们反复的提出来,观察复杂智能机器的反馈。

    工匠们与机器的这种形式的对话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

    学习了物理和机械数据的四台机器,因为大部分社会问题都无法理解,被额外注入了文化数据。

    它们重新学习完成之后,直接变成了八台机器中最聪明的。

    之后的实验中,所有的机器被陆续注入了其他机器的所有数据,八台机器都变得格外聪明了。

    工匠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最先获得的数据不同,机器的语言组织风格也不同。

    最先获得的数据是什么类型,就会始终带有什么风格。

    第一轮的实验一直持续到了年底。

    朱靖垣在年底醒来的时候,看到了今年的复杂智能机器实验的报告。

    开题直接写了这样遗产上午:

    “我们也许已经成功了,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以人类的标准评判,就很难获得足够直观的结果。”

    朱靖垣读了这个开题,就觉得脑子有点迷糊。

    仔细看完了详细报告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以前也想的太简单了。

    自己当初也下意识的以为,机器获得了自我意识之后,一定会与人类具有某些相似性。

    比如最基本的向往、恐惧、求生、高兴、厌恶等反应。

    现在看来情况根本就不是那样的,可能机器因为本身就不是生物,所以可能根本就没有生物的特点。

    人类按照自己的标准,判断机器们有没有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工匠们无法通过直观的表现判断机器是否有了自我意识。

    只能通过机器的表现侧面评估。

    工匠们在明年建设更加复杂的机器,将实验体的智能原件数量增加到一百万。

    准备更多的、更加复杂的、更加深入的学习数据。

    同时暂时继续保留现有的八台机器,并且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参与简单的科研工作。

    在这些直接实验的同时,还要继续评估机器体内的数据变化,以及能量场的变化。

    朱靖垣看完之后思考了需求,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提什么要求。

    自己没有看到现场,对于项目没有整体的了解,对于细节更是一无所知,胡乱给意见不太好。

    不过朱靖垣确实期待实验结果。

    结果到了第二天,朱靖垣还真的见到了更加重要的实验结果。

    工匠们更加确定这些机器已经有自我意识了。

    主要是他们之接参与的那些实验,在他们参与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

    首先,作为机器的瀛洲五号对于数据问题格外的敏感。

    人们处理大量庞杂复杂的数据的时候,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各种程序。

    拟定各种各样的条件和限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过滤搜寻。

    瀛洲五号经常能够一“眼”看出存在的问题。

    只要完整的扫描一遍数据,就能迅速发现绝大部分细微的问题。

    包括处理工具无法通过条件筛选出来的数据。

    相互之间有复杂关联,大量数据互相印证,才能确定有问题的数据。

    在传统计算机程序里面,甚至是在传统的单体智能机器上,做起来都像是大海捞针的问题。

    在它们这里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东西一样清楚。

    按照瀛洲五号自己的回答,它们看那些数据中的问题,就像是人类强迫症看到规则画面中的污点。

    那些不和谐,不合群,让人感觉扭曲的数据,都格外的显眼。

    应该是由于脑子结构相似的原因,它们处理数据的过程有着类似于人类思维的跳跃性。

    同时它们仍然还是机器,所以还有着传统机器的准确度和速度。

    所以他们能够迅速找出数据问题的所在。

    比人类和计算机快很多,比人类配合传统智能机器都要快。

    然后,它们的总体基础学习完成后,就不需要再由人类准备和安排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了。

    如果是传统的智能机器,面对完全新形态的新需求的时候,可能需要专门安排新的训练制作数据模型。

    但是瀛洲五号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自行完成这个准备过程。

    然后迅速进入实际的处理阶段。

    按照工匠们的感受,用传统计算机和智能机器工作,就好像是人在在训练动物干活。

    几乎是任何细节功能都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

    而让复杂智能机器配合工作,真的像是一个格外聪明的人配合自己一样。

    传授给它们足够的知识,它们就能自己做事了。

    工匠们不需要抓头发准备训练方案,考虑怎么教一个聪明的傻子明白自己要让他去干的事情是什么了。

    它们的自主性以及由此延展出来的各种特性越来越明显。

    最后,它们也暴露出了很多明显的“缺陷”,最起码在人类看来是缺陷的情况。

    它们仍然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由此延伸出来的情况就是,如果人类不给出任何目标,它们就真的像空转的机器,什么也不会做。

    有工匠觉得,如果人类忽然消失了,它们可能会就这么发呆到机体腐朽。

    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或者是死去的尸体一样。

    不像是“活着”的东西。

    它们对于活着这个问题的不在意,也让工匠们感觉矛盾和不真实。

    它们又反过来对工匠的矛盾和不理解感到不理解。

    它们自己说自己本来就是机器啊。

    本来就不是生物。

    总而言之,它们的很多特征和状态,在人类的角度看是难以理解和不真实的。

    不过这不妨碍它们成为最好用的科研机器。

    它们参与科研工作,能够直接大幅度加快人类的科研效率。

    所以朱靖垣当初的判断也许并没有错,这种智能机器也许就是人类快速跨入下个时代的关键。

    工匠已经建议,正将智能机器分成两个大类,简单智能机器和复杂智能机器。

    简单智能机器,就是用单个或者是少数几个计算机组成的机器。

    复杂智能机器,就是用大量小型计算机组成的机器。

    以后,未来,简单智能机器,将会主要用于民用行业,或者是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

    复杂智能机器用于科研、决策等专业化的高度复杂的工作。

    采用复杂智能机器为核心,简单智能机器为辅助的模式,构建专门用于科研的大型计算机。

    不过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复杂智能机器暂时不会推广。

    仍然只在瀛洲实验室运行。

    要在这里生产各种规模的智能机器,生产大量不同类型的数量足够多的机器。

    要有足够多的样本,观察它们与人类相处的情况。

    确保其绝对安全。

    最后再尝试性的,小规模的在特殊的,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科研项目中应用。

    同时,脱离了早期实验阶段,开始尝试用于科研的机器,就要在底层添加最高级的限制指令了。

    要把“服从人类的管理,绝对不得危害人类”等要求加上去。

    朱靖垣看完之后,继续调理身体,回到原有的既定的规律的生活之中了。

    在智能机器和科研方面,就如同朱靖垣预料的那样。

    人类的科研效率,在复杂智能机器的协助下,出现了宛如指数爆炸的飞跃式发展。

    皇帝公历二一零零年,长宁二十五年。

    朱迪镧转位于儿子朱先湛,五十五岁就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朱迪镧没有直接模仿老爹,进入长期的休眠之中,他要照看刚刚继位的儿子几年。

    瀛洲实验室完成了百万原件的复杂智能机器瀛洲六号。

    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能够处理的数据和事务的复杂度,相比瀛洲五号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但是其底层逻辑和特征仍然与瀛洲五号完全相同。

    仍然理所当然的说自己是机器,所以并没有人类的思维和情绪,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没有命令的时候仍然是纯待机。

    工匠们在智能机器的协助下,重新构建了生物休眠技术。

    单次休眠时间直接拉长到了数年的级别,休眠期间的身体代谢速度降低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朱靖垣的预期寿命直接从一百二十岁延长到了一百六十岁。

    皇帝公历二一零五年。

    瀛洲实验室完成了智能机器与人类的意识场测定。

    正式确定了一项猜测,复杂智能机器与简单智能机器之间,有着类似人与珊瑚虫的天渊之别。

    复杂智能机器看简单智能机器,就像是人类看各种最简单的动物。

    看没有智能的机器更像是看植物。

    瀛洲实验室成功量产了纳米级别的微型可动独立智能原件。

    单个原件的尺寸比血小板还要小。

    将数十万个微型智能原件,用无线的方式互相绑定连接起来,形成了分散形态的复杂智能机器。

    这种微型机器可以用于完成极端复杂环境下的微观实验。

    可以做细胞级别的手术。

    实验室同步完成了对人类基因数据的完全解析。

    结合现有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已经可以实施生物基因的可控修剪编辑了。

    可控核聚变实验获得了成功,正式开始建设具有实用价值的核聚变反应堆用于发电。

    空军开始以核聚变技术为基础,研究速度达到百分之一光速的航天器。

    有了百分之一的光速,才能勉强实现太阳系内的长途旅行。

    大规模电磁发射轨道加速火箭实验也取得了成功。

    这个实验的目的,不是用电磁炮直接将卫星和飞船直接打到太空中。

    那样巨大的加速度会破坏搭载的人员和设备。

    而是沿着陡峭的山坡,修建一条倾斜向上的加长电磁弹射轨道,像航母弹射飞机一样给火箭做第一阶段的加速。

    相当于给火箭增加了一个可复用的初级,显然是能够大幅度的提升火箭的最终载荷的。

    配合即将实现的核聚变供电,能够大幅度的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和燃料的损耗。

    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工匠们开始规划在月球建设更大规模的基地。

    甚至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设工业设施,直接开采和炼化月球上的钛、铝、铁、氦等资源。

    再利用这些资源扩张基地,建设深空探索的基地。

    只有将探索基地从地面搬到月球,将主要生产设施从地面搬到月球,才能规避掉地球到太空的厚重空气屏障。

    直接从月球基地出发,才能真正实现相对低成本的太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