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四百九十五章 立谁为储君?
    …

    虽然已经二十来年没正经当过皇帝了,但李存毕竟一直在其位,又是实打实地是从基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

    再加上还有陈康伯、陈遘等人辅助李存主持朝政。

    没用上两天时间,李存就完全接手了大乾王朝的全部权力和其它一切。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担心,李存再重新执掌大乾王朝的皇权以后,会清理李标留下来的老人。

    不想,李存却是一个李标一朝的老臣都没有动。

    这也从侧方面反应出来,李存并不是留恋这个皇权,实在是,大乾王朝需要李存,李存才回来的。

    李存一上手,大乾王朝的一众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年轻的臣子,很明显就感觉到了李存与李标执政的不同。

    简而言之就是,李存敢放权给臣子,能不自己干的事,李存绝不自己干;而李标则跟李存正好相反,喜欢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喜欢事事亲力亲为。

    毫无疑问,李存这样的风格,肯定更得臣子的喜欢,不论是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能臣,还是那些喜欢懒政的庸臣。

    当然,也有些大臣觉得,李存这样下去,大乾王朝肯定会出事。

    甚至有些大臣进言劝李存向李标学习,勤勉一些。

    对于这样的大臣,都不用李存出手,那些想要一展抱负的大臣和喜欢懒政的官员就把他们给骂得狗血淋头。

    相反,到头来还是李存保下了这些连这种话都敢说的忠直之臣。

    ——在李存看来,这些大臣蠢是蠢了点,但忠心可嘉,而且不能因此就阻塞了言路。

    至于这些大臣所谏的内容?

    首先,李存始终都认为,一个好的朝廷,就是不管皇帝在不在,都肯定能正常运转。

    因此,一个王朝想要发展,作为掌权之人,就必须得学会权力下放。

    用人也一样。

    除了真正的大事,小事完全可以让分管之人自己去决定、去负责。

    要知道,权力下放得越多,下面的人压力就越大。

    压力大了,就有责任。

    有责任,他们就得上进。

    上进了,他们就有竞争。

    有竞争了,大乾王朝才有活力。

    有活力,大乾王朝才能发展壮大。

    所以,当好皇帝,其实就是用好人,就是权力下放。

    刘邦不会治理天下,带兵打仗更是从来都没有赢过,可以说是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

    可刘邦却能得萧何、张良、韩信这些大才的追随和辅佐,还能创建汉朝,甚至是创建了汉民族。

    这就是因为刘邦深谙用人之道,敢于将权力下放,让人才来为自己打江山,让人才来为自己治理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给刘邦打工的人,还都认为刘邦是一个好老板。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得说回一个皇帝的职责。

    一个皇帝最重要的职责,其实就是镇得住这个王朝,让王朝稳定发展,不出乱子。

    还有,皇帝其实做好两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选择!

    也是最近这两年,尤其是李标死了以后,李存才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完美主义者,并不适合当皇帝。

    就像李标,他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实际上他并不适合当皇帝。

    老实说,要不是因为有李存一直在给李标稳住大局,李标这个皇帝到底会干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这么说吧,皇帝是做战略决策的,不是事事亲力亲为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致远无以定向,非定向无以抉择,非抉择无以战略。

    而战略即选择。

    实际上,会当皇帝,皇帝其实很好当。

    选出人才,然后放权给这些人才,让他们去治理自己的江山,包括让他们去打江山。

    当然,肯放权给臣子,并不意味着大撒手,什么都不管。

    事实恰恰相反,在放权给臣子的同时,李存还特别注意两个部门的培养:

    一个就是台谏部门。

    培养这个部门很简单,那就是重用忠直敢谏之臣,像李光、胡铨、陈公辅之流,让他们什么都敢说,无所畏惧。

    有了这些什么都敢谏言的台谏官员监督各级官员,使得各级官员全都有所畏惧,有所约束,不敢懒政,更不敢贪腐。

    其实,也正是因为李存注重培养台谏部门,那些劝李存向李标学习的谏官,李存才不仅不处理他们,还保护他们,甚至嘉奖他们。

    另一个就是情报部门。

    李标死后,李存又将武德司给收了回来。

    这样一来,李存手上就有了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军情处、忍者四大情报机构。

    有了这无孔不入的四大情报机构,大乾王朝所有重要人员都在李存的监视之下,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李存这里绝对是一丁点秘密都没有,就更别提他们平时表现得到底怎么样了。

    总而言之,李存采用外松内紧的方式治理大乾王朝,使得大乾王朝很快便重新回到了正轨。

    而随着大乾王朝重新走向正轨,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快便成立大乾王朝文武百官的关注的重点。

    这件事就是,立储君!

    虽然李存看起来依旧非常年轻、有活力,但毕竟已经快六十岁了。

    而且,李存生活相当不自律,每日仍然保持着夜驭三五女,并且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初女的习惯。

    这万一哪天李存死在哪个女人的肚皮上,那时大乾王朝还没有储君,那大乾王朝可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千万别忘了,李存可是有数之不尽的儿孙。

    关键,李存的这些儿孙充斥在大乾王朝的各个部门,有些还是有兵权的诸侯王,或是更有兵权的一方统军大将。

    这些人要是你争我夺起来。

    大乾王朝肯定会分裂。

    到时候再想统一起来,可就是千难万难了。

    毕竟,谁都不相信,这世上还会再诞生一个李存。

    所以,立储君,成了大乾王朝的头等大事。

    于是,在李标驾崩了整一个月这天,陈公辅当庭谏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国亦不可一日无储君,请陛下为国为民谋深远,为我大乾立下储君。”

    有了陈公辅带头,一众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全都开始谏言,请李存为大乾王朝立下储君。

    不过——

    在这个过程,也有不少人开始夹带私货,言皇太孙李允炆天资仁厚、亲贤好学、温良恭俭让,求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而且,这些人还拿出来了“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按照目前的情况,也就是李存的嫡长子李标英年早逝的情况,如果按照“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存只有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两个人,才最符合这个原则。

    第一个就是传位给方百花为李存生的次子李棋。

    第二个就是传位给皇太孙同时也是乾太宗李标的嫡长子李允炆。

    李棋其人,吃喝玩乐、琴棋书画、蹴鞠斗鸡样样精通,就是问不成无不就,他就是李存的儿子中最典型的混吃等死类型,而且他本人也没有当皇帝这么高的志向。

    可以说,所有人都放弃了李棋。

    而李允炆崇尚儒家仁政之说,他和他的顾问们致力于提倡文官统治大乾王朝,并不喜欢李存定下的文武分治,有恢复宋朝时期制度的苗头。

    这样的李允炆无疑得到了大量文官的支持。

    而文人向来掌握着舆论。

    有这些文人为李允炆背书,再加上李允炆符合“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个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则,李允炆当皇储的呼声相当高。

    有多高?

    有人一提出来请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朝堂上竟然有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大臣附议。

    这要是一些一般没见过世面、或者软弱的皇帝,很可能就会顺势立李允炆为储君了。

    可李存却连神色都没变地一指自己头顶的“正大光明”牌匾,说道:“朕已然立下储君,就在这块牌匾后面,若朕哪天突然驾崩了,你等一同从这里取出朕的遗诏照办即可。”

    一众隐隐都有点“逼宫”之势的文武百官万万没料到李存会来这一手。

    话说,这些文武百官之所敢这么逼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不是因为他们胆肥了,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畏惧李存这个千古第一帝,只是因为他们有“李存已经‘老了’,就该立皇储,免得李存突然驾崩,大乾王朝会因为群龙夺位而分崩离析”的大义。

    不然,就是借这些人一万个胆子,他们也不敢逼李存立李允炆为皇储。

    结果,李存随便动动手,就让所有文武百官都熄了火,不管是那些担心李存突然猝死大乾王朝会因为没有皇储而分崩离析的大臣,还是想推李允炆为皇储的大臣,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你们不是怕我突然死了,因为没有立继承人,而使大乾王朝分崩离析吗?

    可我已经立好了皇储。

    就是我现在死了,大乾王朝都不会没有继承人,更不会因此而分崩离析。

    但是,你们这些人谁也别想知道我立的皇储到底是谁。

    一些大臣不无感慨:“陛下到底是陛下,哪怕他二十来年不管朝政,也绝不会被大臣牵着鼻子走的!”

    同时,一些反应快的大臣无不感叹李存这手的高明。

    自秦汉开始,中国皇家一直延续着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皇子争储谋反的局面。

    但是,各方势力暗潮涌动,历朝历代均有发生皇子争位的惨剧。

    秦始皇在立储的问题上就犹豫不决,本来有意让扶苏继位的,但是却因为时间紧迫未能下诏书,于是让李斯和胡亥以及赵高等小人钻了空子,导致大秦王朝仅仅二世而亡。

    秦始皇在立储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也给后世帝王提供了惨痛的教训。

    所以后世王朝都在想办法避免因储位而祸起萧墙。

    但无论他们如何处理,其结局都没有大的改变。

    而这个问题,在李存这里却是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关键,李存所面临的情况,显然比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严峻得多,因为李存的儿孙实在是太多了,李存的儿孙又掌管了大乾王朝差不多一半甚至更多的大权,还有大乾王朝的地盘也太大了,这种情况下,一个处理不好,大乾王朝很容易就分崩离析了。

    李存的高明还不仅如此。

    就目前这种情况。

    李存若是太早立皇储,势必会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各方势力互相倾轧,导致皇储成为皇位的牺牲品;再比如,一旦立了皇储,势必要加重皇储的权力,可要是立的这个皇储万一有问题,就不好处理了,甚至会导致中央分权的严重问题。

    还有,选用秘密立储制度也是李存良苦用心,这样一来,李存可以慢慢的考核,期间万一发现自己所选定的继承人有不恰当的举动的话,他还可以随时修改诏书。

    另外,不及时公布皇储对稳定各方势力也是有好处的,毕竟每一位有资格竞争皇位的皇子背后都有一股不弱的势力,只要李存一天不公布谁是皇储,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制衡,又都不可能发展到不好收拾的地步。

    总之,李存一招就把立皇储的问题给压了下去。

    由此可见,李存的政治手腕之高。

    这也让大乾王朝的一众大臣看到,李存还是原来的李存,还是那个千古第一帝,只要有李存在,大乾王朝就乱不了。

    其实——

    今天之所以会出现“逼宫”这一幕,也是因为支持李允炆当皇储一众大臣,感觉到了形势不妙。

    当年,李存怎么培养皇储李标的,大乾王朝的人全都知道。

    可是现在,李标都驾崩了一个月,李存却一直都没有让李允炆参政的意思。

    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

    另外,有风声传出,就立储君一事,在李标活着的时候,李存和李标曾经开诚布公地深谈过一次。

    李标的意思是,请李存像当天培养他那样培养李允炆当大乾王朝的皇储。

    可李存却说,李允炆的性子太软,优柔寡断,又缺少政治智慧,不适合当储君,更不适合当皇帝。

    后来,李存看在李允炆是李标的嫡长子的份上,只答应李标,可以给李允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李标致死都没敢忤逆李存的意思,始终没有答应那些攒落他的大臣立李允炆为皇太子,而是老老实实地将此事留给了李存处理。

    如今,李存宁可搞出一个秘密立储制度,也不听这么多大臣的建议立李允炆为储君。

    那些极力推李允炆当储君的人顿时就意识到,李允炆只怕是没有机会了。

    李允炆的老师胡宪,很不甘心这么好的李允炆将来不能当皇帝,他出列继续硬推道:“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太孙仁……”

    不等胡宪说完,李存就看冷冷地看着胡宪,淡淡地说:“老爱卿就恁地想当这从龙之臣?”

    李存此言一出,胡宪立时就汗流浃背!

    不错。

    李存是快六十岁了。

    可李存如今身体硬朗,还能夜驭三五女,甚至性致来了,就是夜驭个十女八女都不是问题,壮小伙的身体都比不上李存。

    这种情况下,谁极力推动某人为储君,说他其心可诛,一点问题都没有。

    本来年纪就不小了的胡宪,听了李存这杀气腾腾之言,很快就吓得堆缩在地上。

    可这时,李存却收回了自己的气势,笑着说:“老爱卿年纪大了,站都站不住了,就不要再醉心权力了,还是回家好好做学问去罢。”

    胡宪听言,如蒙大赦,赶紧跪拜道:“谢主隆恩!”

    胡宪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一事,所有文武百官皆看在眼里,深刻的记在心中。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讨论立谁为储君一事,此事无疑将由李存乾坤独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