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关平和张嶷攻上樊城城头,曹军士卒溃不成军,在无处可逃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关羽和张溪,都松了一口气。
关羽松口气,是因为他终于在水位下降前攻破了樊城。
说真的,如果满宠还能再坚守两天,等到水位下降到只有四五丈深的时候,那关羽为了避免战船搁浅,只能选择退兵,等到水退完后,再来攻打樊城。
这样就会给满宠至少半个月左右的休整时间,也可以让满宠向北方曹操紧急求援,争取到等待援军的时间。
但现在,樊城已破,关羽不用去担心这个问题了。
他现在只需要留下部分士兵和足够的粮草,让他们在樊城先守着,自己暂时率领水军撤退,等到大水退却后,全军上岸进驻樊城就可以了。
反正曹操也不能在洪水没退前发动对樊城的进攻,毕竟曹操可没有水军可用了。
而张溪松口气,是因为他跟“老天爷”的对赌,已经胜了一大半了。
樊城已经攻下来了,而且樊城的城防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
虽然被水淹了几天,多少会破坏掉一些城内建筑,但城墙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
这年头,军事要塞的修筑还是很讲究的,夯土和砖石都挤压的非常严密。
泡上个几个月半年这类的不好说,但就这么几天的时间,如果城墙就出现问题,那曹操真的该好好查查,到底是谁负责的这个豆腐渣工程。
有了樊城在手,虽然身后的襄阳还没有彻底攻破,但已经有了在汉水北岸坚守的资本了。
张溪就不信了,没有水军支撑的襄阳曹军,能在汉水上突破关羽水军的阻拦,配合曹操来两面夹击樊城。
所以说,襄樊之间的攻防重点,就是水军,得水军者,得襄樊。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起见,张溪还是建议关羽,由自己率领张嶷等五千人,在樊城坚守,而关羽本人则率领剩下的大军,在汉水南岸登陆,联络在宜城的州泰,两面夹击,威逼襄阳。
关羽也觉得不能放任襄阳城守军不管,那里总还是有两万多人的守卫,还是早点解决比较好。
虽然吧,关羽也觉得,就襄阳城里胡修和吕常的本事,也不可能翻起太大的浪头来。
说真的,这俩但凡有点战略,也应该在关羽跟于禁对峙的时候,出兵进攻宜城。
只要攻破宜城,关羽就不得不分兵去保卫宜城外的水寨,而襄阳守军甚至可以出兵威胁当阳,甚至进军南郡。
但胡修和吕常两个人,就是呆在襄阳城里一动不动。
现在好了,关羽水淹七军,这个事情就在襄阳城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发生,胡修和吕常两人,都有点被吓破胆了。
胡修和吕常两个人,是怎么也想不到,关羽还有借用天时的能力。
这个事儿吧,其实也不能怪胡修和吕常,这俩人,不是那种乱世中杀伐果断的人,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比较常见的那种读书人。
当然,不是指手无缚鸡之力,这年头的读书人,武力值普遍不算低的,带着随身佩剑,杀个山贼啥的,也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胡修和吕常两个人吓破胆,主要是在认知和价值观层面的。
汉朝呢,早期信奉的是黄老学说,虽然后来儒学成为了显学主流,但黄老学说的市场,依然存在。
尤其是玄学,这年头的读书人,多少的都有些涉猎。
而汉末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用曹操的诗歌来形容,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然后曹操放下笔墨,转头就把徐州给屠了。
总而言之吧,常年的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很多的读书人也受到了乱世的影响,到处躲避兵灾。
有些比较悲观的人就开始厌倦避世,研究玄学到了魏晋时期就更明显了,坐而空谈的玄学,一度占据了主流位置。
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大多都是这样避世不出,谈论玄学自我安慰的人,偏偏他们还能得到当世人的尊重,可见当时的读书人之间的风气如何了。
所以呢,这年头的读书人,多少都对玄学有着一定的理解,甚至有些人还专门会去研究玄学中的分支,神神叨叨的“谶讳学”。
比如谯周,一辈子的学问,说好听点是在研究星象,说难听点,就是全在“谶讳学”上面。
一句“代汉者,当涂高”,两三百年间,被无数自以为是的读书人,解读出不知道多少意思出来了,远到两百年前的公孙述,刘秀,近到几年前的袁术,都相信这种“谶讳学”。
胡修和吕常,都对这些玄学非常的有研究,甚至胡修还非常迷信这玩意儿。
偏偏关羽水淹七军这事儿吧,实在是太过于玄学了。
胡修和吕常两人,对军事不太了解,只能从一些细作或者是战报来分析汉水北岸的战况。
从战报上看,于禁在早期是连连取胜,甚至夺取了关羽的营寨,眼看着就要把关羽给击退,逼回南郡去了。
但突然间的,天降暴雨,汉水决堤,把于禁带来的七军,总计三万多士卒给淹没了。
关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击破了于禁,收降了数万曹兵,并且一鼓作气,攻破了樊城。
这不是摆明了,天命在关羽。
老天爷一看关羽要败了,赶紧下了十几天的暴雨,帮助关羽反败为胜咱们这些凡夫俗子,还指望能跟老天爷对抗么?!
因此啊,胡修和吕常一看到关羽率领水军在汉水南岸登陆,两个人略作商量,觉得自己不可能跟拥有天命的关羽对抗,直接选择了开城投降。
关羽都没想到,这俩怂包居然放着襄阳这样的坚城,连守都不守一下,直接就这么投降了。
弄的关羽在入城受降的时候都有些犹犹豫豫的,生怕是有什么陷阱.怎么就降了呢?!
两万多士卒,城中米粮也不缺,世家大族的私兵也有,挤一下的话,凑个五万人,哪怕被彻底包围,以襄阳城的底气,坚守个半年应该都不是问题的啊。
可胡修和吕常真的就这么降了,而城中的世家们,对于关羽的入城,也大多没有持反抗态度。
甚至襄阳豪族蒯家还派出了家中子嗣,率先跟关羽见面,互相打招呼搞好关系。
至于蔡家蔡家早就把重心给移到北方去发展了,他们很清楚,就蔡瑁在刘表死后做的事儿,蔡家要是落在刘备手里,铁定没好果子吃,还不如去北方继续发展家族呢。
倒是蒯家,虽然蒯良亡故,蒯越出仕曹操去了邺城,但蒯家到底是大世家,这种大世家分头下注的事儿,那叫个事儿么?!
更何况,蒯家不也是代理了襄阳到南阳一带的纸张售卖的嘛,跟刘备也是有香火情的嘛。
有了蒯家的帮助,关羽接收襄阳的事儿,就变得异常的顺利。
顺带的,关羽也正式的,在襄阳城内的太守府里,正式上任了他心心念念了很久的襄阳太守,并且写信,给大哥刘备报捷。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关羽开始处理一些善后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俘虏的安排。
张溪和关平北上收降了大概有一万三千人的俘虏,再加上关羽自己东进,收降了许褚所部的两千人俘虏,加起来一共有一万五千人的俘虏。
而攻破樊城,樊城守军也有五千人的俘虏,加起来一共有两万人的曹军俘虏。
而这些俘虏,是肯定是不能留在襄阳城内的,变数太大。
因此,关羽进驻襄阳后,第一件事,就是派遣州泰率领五千人,押送两万俘虏前往南郡,交给南郡的王基和马良处置。
顺带的,让马良把下一批的粮草军械,交给州泰再运回来。
虽然关羽已经打下了襄阳城,但襄阳城内的粮草,本身就要肩负襄阳城内百姓和士兵的日常消耗,虽然粮草囤积的不少,但百姓丁口和士卒的人数也多,又是新降之地,关羽真不敢调动太多的粮草来应付他现在的粮草空缺。
所以还是得问马良调粮。
至于军械嘛.这个纯粹是二爷看惯了用灌钢法锻造出来的各种优质军械,对襄阳武库的那些军械看不上眼。
在二爷的眼里,襄阳武库里的那些军械,就该全部回炉重造,统统都是不合格军械。
忙完这些事儿后,二爷抽空,见了一下于禁和许褚。
这两人,虽然都是兵败,如今处境却截然不同。
于禁已经是降了的,只是作为降将,关平和张溪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正好二爷跟于禁也熟,就交给二爷来处置了。
至于许褚嘛.关羽见到这倒霉蛋的时候,他已经饿了两天了,一身蛮力根本使不出来。
看到关羽,许褚还想上前近战,结果头一晕,腿一软,直接倒地不起,被两小兵捆吧捆吧的,押送到了二爷的面前。
二爷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堂堂虎痴,居然被两小兵给抓了。
安排人给许褚喂了一些吃食,让他恢复一下,然后许褚就变成了关羽的俘虏。
现在嘛,二爷开始考虑,到底怎么安排两人。
于禁嘛,虽然投降了,但于禁到底能不能值得信任,二爷心里也没有把握。
毕竟,曹操确实对于禁不薄,而于禁投降,也是以关平拯救曹兵降卒作为条件的,至少在短期内,不适合安排给他实际的职务。
所以,关羽的想法是,先把于禁安排到南郡,给他找个地方软禁下来,然后等到战事结束了,送于禁去成都,让大哥负责安排于禁接下来的具体职务。
至于许褚嘛.这是一个不会投降的人物。
真的,关羽曾经在许褚恢复一点力气后,去跟许褚聊过一次。
用许褚的话说,就是他深受曹操大恩,宁死不敢背叛,因此,许褚希望关羽能看在昔日的情分上,杀了他,以全名节。
关羽叹息了良久,最终没有再劝。
想想也是,曹操也许对外姓将领始终存在着一丝提防,但对于许褚这个宿卫,曹操是真的全心全意信任的。
要是连许褚都选择投降的话,那曹操做人就太失败了。
因此,关羽成全了许褚,斩杀许褚后,收敛尸体,准备等大水退却后,专门派人送往许都,交给曹操,由曹操来下葬。
虎侯许褚,就此陨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