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xianqihaotianmi.org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卷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交战
    也难怪曹真想不通,按道理来说,古往今来的武将,都是凭借着军功一步步往上爬,官职高了,自然带的兵多,也更容易立功,这才符合常理。

    然而袁熙和沮授诸葛亮等人为了应对曹操的大举进攻,在寻找善于带领大军将领时时发现,以上这种情况,适合那种按部就班,一步步往上升迁的将领。

    所有的将领,不是一开始就能带大兵团的,而是要在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成长,锻炼带兵的能力,最后才能成为一方主帅。

    换言之,将领们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摸到领军的精要,而这个代价亦或学费,最主要的便是兵士的数目。

    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兵士都被消耗掉了,这便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对于争夺天下,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这是面对比自己弱或者旗鼓相当敌人的情况下,将领才能积累经验,但如果对面是极为善于领兵之人,己方将领可能还没成长起来,就被对方击败杀死了。

    而现在的袁熙,就处于这种输不起的局面,曹操这次投入了几乎所有兵力储备和袁熙决战,袁熙已经没有时间让将领去成长了,这一场大战可能会直接决定天下归属,这种情况下袁熙不能犯错,也没有时间试错。

    他和沮授等谋士们面对这个难题,也是极为头痛,但最后众人还是想通了,所谓知人善任,便是衡量将领的能力,给其配给最合适发挥其能力的兵力即可!

    但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很难,谁知道将领最合适带的兵力数?

    但这个时候,袁熙后世的经验帮了大忙,他首先能确定的,便是自己对于冀州将领的实用产生了偏差,尤其对张郃的任用,发生了严重的失误!

    冀州将领在袁绍手下时,打的都是富裕仗,很多人都有率领万人以上军队的经验,四庭柱更是常年带数万人领兵,大军团作战是家常便饭。

    而在采用精兵路线的袁熙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是领数千兵,根本没有人带领数万人打过仗,尤其是几员大将之中,张郃投靠袁熙最晚,自然带兵也不会比其他人多。

    所以张郃常常是带两三千人,干着最为危险的阻击战,虽然这是袁熙对他的信任,但张郃带的兵力太少,根本发挥不了其最大统帅长处,最后更是在寿春阻击战中被曹军挫败,一时间显得毫无建树。

    但事后袁熙回想起来,在后世的曹魏和蜀国对抗时期,张郃最擅长的,也是打出最为亮眼战绩的时候,都是领数万大军作战之时,这说明张郃领军的能力,远大于冲锋陷阵的本领!

    而张辽则是情况完全相反,从后世战绩来看,张辽堪称冲锋陷阵一等一的猛将,无论是白狼山斩杀蹋顿,还是合肥八百破十万,张辽都是身先士卒,亲自冲锋奠定胜局的猛将典范。

    但相对的,张辽打的过仗中,没有做为大军主帅布阵取胜的经历,其最适合发挥能力的场景,都是领着一两千人冲阵。

    仔细思量之下,袁熙认为,虽然张辽比张郃的职务要高,但领兵数目的情况却要反过来,这才最适合两人发挥长处,其他如高览淳于琼等人,也有类似情况。

    想通了这一点,袁熙豁然开朗,他亲自召集将领,说了自己的安排,同时承诺这种做法若有差池,皆由袁熙一人承担。

    袁熙在将领之中的威望很高,毕竟这些年的战绩,都是他亲临前线打下来的,所以他的做法得到了麾下将领的理解和支持,于是这次冀州之战的将领安排,便出现了让曹营完全没有意料到的诡异状况。

    其直接的体现,就是曹真虎豹骑遇到张辽的幽并铁骑,在短时间内便落于下风,面对张辽的决绝冲阵,虎豹骑死伤惨重,曹真见势不妙,只得命令虎豹骑退走,自己则是拼死断后。

    张辽一路追了百十里,看到快要接近曹仁本阵,唯恐敌人有埋伏,方才去找高览会合。

    那边曹真逃回曹仁真营寨中,报说了情况,曹仁听了更觉不妙,因为曹真和张郃交手的这几天,曹仁使尽浑身解数,也没有从高览那边讨得半分便宜。

    曹仁心道高览难道是这么难缠的人吗,以前没听说此人这么厉害啊?

    而且为什么很多将领被曹军击败后,逃到袁熙那边做了将领,就像是变了個人一样,越发难对付起来,到底凶虎做了什么?

    曹操给麾下将领传授孟德新书等兵法,那是曹操本身就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而那凶虎长处是守城,兵法上远不如曹操,他难道也能效仿曹公,传授部下兵法吗?

    曹仁只猜对了一半,袁熙麾下将领的兵法,自然不是袁熙教的,袁熙虽然有后世经验,但适合带领这个时代士兵的,自然是学过这个时代兵法典籍的人。

    他选择传授给将领兵法的人选,是诸葛亮。

    诸葛亮天资聪颖,且所学庞杂,又能融会贯通,所以其投到袁熙麾下时,袁熙便让手下谋士郭嘉沮授等人书写自己兵法心得,让诸葛亮学习领会。

    诸葛亮在吸取了众多谋士所长后,将其去芜存真,精简化用,着手书写自己的兵书心得,即兵法二十四篇。

    虽然这几年下来诸葛亮事务繁忙,这部兵书并没有写完,但写成的部分都让袁熙手下将领学习讨论,让其在排兵布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便是为什么这几年袁熙将领能和曹军将领分庭抗礼的缘故,相比之下,江东那边依靠的是几个核心谋士,但这条路子被袁熙挖断之后,江东便再也没有了能走通的路。

    而眼下曹仁和高览交锋数日后,便知道遇到硬茬了,曹仁也是应对有方,他见既然不能速战速决,便采取守势,向邺城报信的同时,开始搜集周边几支友军的动向。

    但之后传来的消息,却让他觉得大大不妙。

    要说自己和高览是平分秋色的话,夏侯惇那边却是局面陷入了劣势!

    夏侯惇运气相当不好,他遇到了是袁熙手下最善于带领大军的张郃,而且张郃的前锋还是徐晃。

    作为防守邺城最重要的中路,夏侯惇被放在这里,其实按照曹营的预想,他的压力反而可能是最小的。

    一方面曹营认为袁熙军兵力居于劣势,所以不太可能从正面突入,相反两翼的压力要更大一些。

    左翼的曹仁军,一方面要抵挡常山通道的袁熙军,还要防备黑山通道,等于是一军把守两个方向。

    而右翼的曹洪军,则是要应对水陆两面夹攻,虽然有掘河之策,但稍有不慎,便会作茧自缚,压力也是极大。

    所以夏侯惇这三万军,最初设想之中,是起到坐镇中路稳定局面,策应两路的作用,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袁熙那边拿出了相应的兵力正面对决,一副平推邺城的姿态!

    这三路同时交战,双方交战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虽然曹军稍多,但袁熙那边也至少有七八万人,为历年之最!

    这仗一打起来,夏侯惇等人就知道形势不妙,连忙向邺城报信。

    曹操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出曹休领军数千虎豹骑,北上去相助曹仁,若能击退敌军,再合军一起攻破地方中军的张郃,以图同时平定两路。

    曹休领兵出城后,曹操对谋士们叹道:“凶虎这次动员的情况,大大出乎我意料啊。”

    “其每一路出动的兵力,都和我这边的布置相若,这说其明显是放弃奇谋,而是选择正面打消耗战了。”

    “这自然是比拼两边的底蕴,拖得越久,对我也是不利,所以接下来,要想办法夺取先机。”

    “但是!”曹操声音带着一丝恼怒,“两方兵力相若,绝对不是巧合,这说明凶虎出兵前就知道了各路的布置!”

    “而我这边呢?”

    “谁和我说过凶虎的详细兵力布置?”

    荀攸暂时统领冀州这边的校事府,他只得出列道:“是属下办事不力所致。”

    “但冀州确实有很多袁氏残党心向凶虎,邺城也是如此。”

    “属下这就去城内搜查有嫌疑之人。”

    “免了!”曹操没好气的挥了挥手,“我一路走来,这种事情还见得少了?”

    “台面下面的手段终究还是小道,战场上打赢就行!”

    “这次我想取得先机,凶虎也是如此。双方不谋而合打了个均势,下面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而是要主动出击了!”

    众人纷纷出声赞同,然而曹操说完这句话后,便没有下文了。

    一开始几个掾属还没反应过来,傻愣愣看着曹操等其发话,但很快几个反应快就知道不对了,荀攸当即就要张口说话。

    他自然想得很清楚,曹操这是在考验众臣能否能提出有用的建议,以此看谁能担当大任,结合还未定立的世子,以及曹操每况愈下的身体,这很有可能是和选拔托孤之臣有关的!

    所以荀攸当即便要出列发话,但他刚要举步,却发现对面的钟繇低头闭目,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荀攸当即就觉得不太对了,钟繇不想成为托孤大臣吗?

    要知道这位置异常重要,占一个少一个,可是决定了将来朝堂间的势力啊?

    荀攸突然间身体微震,似乎想通了什么,当即悄悄缩了回去,也学钟繇一般开始装死。

    他不发话,自然有发话,当即有人站了出来,说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阻据凶虎军攻势。”

    “但其中的关节不在冀州,却在青州。”

    此话一出,众人都是一怔,这是什么道理?

    (本章完)